□ 本文发布于 2005-12-21 17:02:19
□ 阅读次数:5085 □ 现有评论:1
□ 查看/发表评论 |
|
|
一点感想--油画家程丛林和2005油画硕士毕业作品
a-bbs
|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而言,伤痕文学,伤痕美术或许已变成了一个仅供祭奠的老人。可对走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特殊历史时期的人们来说,《伤痕》《枫》这两篇代表作则是他们的青春记忆,当他们再次阅读时,发觉自己已成为了中年人。
著名旅德油画家、教育家程丛林是上世纪80年代“伤痕美术”的重要画家之一,他在成都首家开辟了艺术与社区、艺术家与收藏家交流新空间的锦官艺术沙龙,这个艺术沙龙由程教授策划建立。该沙龙提出了面对面的互动理念,为艺术家与大众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场所。首届油画展展出了程丛林和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的油画作品上百件----
一点感想
程丛林
一个油画研究生,考入大学之前的花费不计在内,三年的学费是三万元人民币。加上学习材料、资料、校园生活开支等杂费,三年也得三万元。六万元的学习成本,仅仅换来一张文凭显然是不够的,因为拿着这张文凭,大部分毕业生是找不到与自己专业和学历对等的固定工作职位的。但是,到我们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油画专业投考的学生却一届比一届多。这样的实际情况让我感到了年轻人对绘画艺术的巨大热情和真诚。
在我与研究生的接触过程中,我逐渐把他们看作只一个投资者,如何才能使投资人得到相应的回报呢?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是否能协助他们利用所学的专业成为谋生手段?所以我鼓励自己的研究生在自己的绘画与身边的社会环境中寻找供需空间。随着社会整体富裕程度的提升,油画作为一个经典画种应该有进入个人收藏与家庭接受的可能性,我们在进行学术课题时,目的是很纯粹的。但我们面对社会和客户时,一定要有为他人服务的心态。服务对象的不同,我们应当对自己有所调整。在调整中形成交流、理解,在互动的状态下使自己和对方都得到提升。
一直以来,有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艺术家只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偏执者才能完成的艺术。其实把眼光扩开来,从纵向看,各个时期的艺术者都处于社会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创见的艺术仅仅是对历史的局限突破了那么一点点而已。再从横向看,几乎所有的艺术,包括最先锋的艺术,其实都有各自的针对性,都有一套游戏规则。过分的迎合现象在各种等级的艺术中比比皆是,大家也都习以为常。
本土化的收藏空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在我看来就是绘画者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旦有自己的收藏圈,对绘画者会形成一定的保护。这种保护包含,你必须认真做事,否则就会挨骂,会遭抛弃的。反之,如果你越画越精彩,你的收藏圈无疑是会扩大的。
2004.3

程丛林作品

(一九七八年夏夜)400x180

(静物1)29x40cm

(一公一母)29x14cm

(一九六八年X月X日.雪)300x200cm

(静物2) 35x50cm

(静物3) 25x35cm

(静物4) 35x50cm

(阁池浅春) 23x33cm

(惜红) 23x33cm

(昼菩萨) 170x230cm

楼书
部分油画硕士作品:

















|
现有评论:1 [查看/发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