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登陆论坛
首  页 | 美术论坛 | 每周推荐 | 作品评弹 | 最近新闻 | 艺术书评 | 论坛导读 | 广告联系
当前位置:最近新闻 (主持:peter_pan) [在本栏添加内容/投稿]
□ 本文发布于
2009-09-28 15:09:57

□ 阅读次数:2648
□ 现有评论:0

□ 查看/发表评论
 
一个画家笔下的成都



以前的东门大桥(翻拍)



钢笔画之巴蜀民居(翻拍)



钢笔画老建筑(翻拍)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背着大包、蓬着头发,风尘仆仆地穿梭在成都的每一个角落,为人们收集下关于这个城市建筑的记忆,见证着巴蜀民居历史的前世今生。除了简明的文字记录外,画笔便是他视为生命的“武器”。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发展,老人没有老屋再画了,只能转向研究建筑。“我希望有生之年能规划出一处古镇和老屋的实景博物馆,纪念那些已经消失的建筑和故事。”

  这位老人,就是被称为“成都古镇之父”的季富政。

  □人物档案

  季富政,汉族,重庆人,乡土(古民居)建筑专家,笔名巴人;全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会员,现供职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乡土建筑研究著名学者和乡土建筑钢笔画画家。

  1984年季富政来到成都后,二十多年一直致力于四川乡村建筑的保护和研究。九死一生,行程数万里,足迹遍巴蜀,完成了数千张成都老房子的钢笔速写以及图片资料保存。季富政亲身参与了大慈寺、宽窄巷子、安仁镇等文化保护区规划及建设,以一介书生之力见证着成都老屋的所有变迁,被称为“成都古镇之父”。

  资料链接

  据《成都通览》载,清末时成都有塘20余处,桥近200座,类型包括拱桥、平桥,廊桥。

  1982年,成都被批准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1999年,成都市人民政府通过了《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成都保留了宽巷子、大慈寺、文殊院、水井坊四个历史文化保护区。

  2001年,成都市政府公布了李家钰烈士旧居等22处历史建筑为成都市首批文物建筑;2005年,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从118处历史建筑中选出了33处,并通过成都市规委会审批为成都市首批优秀近现代登录建筑,建成成都市优秀近现代建筑资料库。

  2009年,东丁字街民国建筑、华兴上街中式小院等17处近现代建筑入选“成都市首批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

  追寻足迹恋上巴蜀乡土民居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季富政一直保留着一个爱好,就是追寻先辈足迹,踏遍巴蜀的每一寸土地。“90年代的时候,社会进步和成都的生活日渐稳定,追寻就由最初的步行改成了自行车、摩托车,从西到东、由北到南都是家常事。”季富政说,现在只要一有时间,他依然会带着自己的学生一起去寻访山野民居。

  66岁的季富政是重庆沙坪坝人,先后在宜宾电影院、大竹文化馆、达县师专等地工作。1984年,达县师专解散艺术系后,季富政调到西南交通大学建筑系美术教研室任教研室主任。这一调,成为了他人生的一个分界,由单纯的艺术家变成了四川乡村建筑研究及保护专家。

  对于巴蜀民居足迹,季富政是如数家珍。自1984年起,季富政就这样常年奔走在巴山蜀水,栉风沐雨粗茶淡饭熬更守夜;先后经历车祸、油箱爆炸,相机、胶卷、笔记本还有钱物全部葬于烈火;又遇冬夜轮船触礁,险遭灭顶之灾,幸而水浅才逃脱一劫。大难不死初衷不改,像顶钵游僧一样,遍访了蜀中一千多处城镇,长年坚持自费考察研究巴蜀城镇乡土建筑,“我没有办法,那些完美的乡土建筑突然出现在面前时,除了崇尚、敬畏、膜拜、诚服、惊叹等外,便是饥渴般一番狂览猛嚼,最后撞进它的怀抱,进到它的层内。当理性慢慢升浮起来,感到激动是不够时,才展开测绘与了解,于是田野调查开始。如果它的某一角度可以进入绘画领域,自当抓住不放,平心静气而言,那是不多

  的,因为完美也绝然是世间的珍稀之作。”

  季富政说,尽管城市的日益发展和乡土建筑的存在拥有很多的悖论,但是只要用心做就总能找到纽带让二者相辅相成,而这也将是他的终生奋斗目标。或许这种对乡土建筑近乎宗教的情感,只有对事业至爱的纯粹之人才会如此感悟其中奥妙而拈花微笑。

  “竹签画笔”绘下成都老屋印象

  一个暑假可以跑完成都300多个古镇,1000多个胶卷留下如今毫无踪影的老屋,数千幅钢笔画绘制下众多老屋记忆。闲来没事,走一走成都的街巷。当人们正为发现了一处老建筑而手舞足蹈、欢欣雀跃之时,那坐在门边守着阳光移动吧嗒着叶子

  烟的老汉或是纳鞋底的老太总是会不露声色告诉说:“季教授已经来过了。”

  据季富政的好友描述:他背着个大包,蓬着个头发,风尘仆仆地穿梭,一点不像个大学教授,倒像个做体力活路的。但是从他那个大包里掏出来的,却是无比精细的东西:一叠厚厚的关于成都老房子的钢笔速写。他不为别的,就是要为成都收藏记忆。

  季富政到底画了多少幅关于成都老房子的图纸,至今没有人数过,按他自己的说法就是精神好的时候一月一大箱都是常事。但是亲眼见过季富政画笔的人都很惊讶,因为简陋得难以置信:一只竹签绑上绘画笔尖自制而成,然后成就的却是“致广大,尽精微”的图画。“刚来成都的时候,一

  时选不到合适的画笔,就临时自制,后来就发现简单的竹签画笔反而能使得风格雄阔静穆,大气又不失细腻;加上人文关怀的感思,形式上也颇具铜版画的意味,对老屋描绘极具贴切。成都以前的老民居,基本都是青瓦层层叠叠,院房错落有致。现在的房屋就基本一目了然,西化成分越发浓郁。”

  据季富政回忆,上个世纪80年代的成都郊区,草房基本占了大半,龙泉片区甚至70%以上都是。稍微好的便是选择用厚实的茅草或者玉米秆盖房顶。“到了90年代初,各方面发展进步,人们对于类似草屋和老房子的采光、潮湿、保暖等功能有了新要求,于是水泥钢筋等新型材料的运用便开始频繁。现在的房子功能齐全,但风格却过于雷同,缺乏了一些该有的韵味。所以我才说成都房屋的变化,是有得有失的。”季富政认为城市化的进程趋势是所有社会进步发展不可避免的总体趋势,但是如何将文化和历史配合地保留应该是永恒的课题。“不过总的来说,我是非常高兴和欣慰的,因为来过成都的人,无不为它的欣喜变化而感到惊讶和折服。从小蜀地到大都市的转变,见证着该有的辉煌。”

  高楼林立文字代替画笔记录

  在参与宽窄巷子和大慈寺等文化保护区的设计规划中,季富政说最初的方案建议

  是保留原貌尽量少仿造。“要求面积只能5公顷左右,范围为同仁路至长顺上街,延伸至宽巷子以北40米,窄巷子以南25米。片区将有传统客栈、旅游购物场所、会所等。宽巷子与窄巷子之间有玻璃质地的展演中心,恢复古戏楼,地下则设置少城历史文化博物馆。但是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宽窄巷子的最终呈现并没能完全达到季富政想象中的模样。“高楼大厦越来越多,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成都的老屋开始逐渐地减少,季富政的画笔也开始随之停歇。“现在很少画了,因为想要找到的老房子都很少了,大部分都被高楼大厦代替。年纪大了,钢笔画的细腻也把握模糊不少。我现在改研究建筑了,对比不同的建筑后用文字来记录印记。”季富政拿出一张1996年拍摄于义学巷40号的照片说:“看着这个高耸的二层居所,在以前俗称‘小姐楼’,是大户人家为没有出嫁的闺女儿专门修制的阁楼。里面都是木制结构套间,位置一般会在大院的中间,便于监视姑娘的言行,以便管教。稍微有钱的人家甚至还会专门修一间绣楼,以便姑娘学习刺绣等。现在这种楼基本都没有了,人们也不需要了。家里不会特意为你准备什么房子,基本还是靠自己,即便有房子也是很类似的商品房。不过女性在越发地开放和独立,不用学三纲五常,可以一样地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和供养房子等。”季富政打算把这些已经消失的特色房屋,用文字和相关图片来取代画笔,把记忆写成书册。

  封存记忆建博物馆装“老成都”

  “消逝的再怎么怀念也都是没有用的,我现在能做的就是想怎么帮忙挽留一下时光的脚步。”2002年在省美术馆举办过四川民居展览后,季富政打算在近两年再开办相关的展览,让子孙后辈有机会看见这些消逝的记忆。“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希望能在安仁镇建立一座实景博物馆,把我们成都乃至四川所有老房子都搬去那里。外面是特色民居的实景,里面是记忆中的老照片,在这样的穿梭中感悟世界的变化。”

  季富政的博物馆设想中,包括九宫十八庙以及300年来成都的所有特色民居,让有老物件的市民都可以把自己的家谱实力晾晒在此,共同追忆。“道路得是石板的,喝水的地方也是巴蜀的代表水井。”季富政知道这样的设想实现并不容易,但能想一点就多去做一点。

  “我想房子或许只是社会缩影的一部分,它作为文化载体的一方面还不能全然代替所有转变。其实日常生活和观念的改变,也能见证着成长的另一面。”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季富政说他的愿望和祝福都很简单:“祖国强大,后辈要多多努力;历史传承,古迹保护要长长远远。”
现有评论:0 [查看/发表]


ArtBBS 始于:Oct 1,2001 川ICP证B2-20080009
Copyright © 1998-2019 A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广告联系:028-89677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