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登陆论坛
首  页 | 美术论坛 | 每周推荐 | 作品评弹 | 最近新闻 | 艺术书评 | 论坛导读 | 广告联系
当前位置:作品评弹 (主持:贝利亚,peter_pan,笨笨鱼) [在本栏添加内容/投稿]
□ 本文发布于
2001-10-20 12:30:07

□ 阅读次数:5754
□ 现有评论:1

□ 查看/发表评论
 
朱成:雕塑插一只脚到建筑
pallet,tears
朱成:雕塑插一只脚到建筑

关于朱成:


朱成,男,1946年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52-1957年跟随就读于北师大美术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的长兄朱同学习绘画。1966-1972年四川大凉山从事油画。1978-1979年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进修班学习(学制1年)。
----1985年雕塑《千钧一箭》获\"中国首届体育美展\"特等奖和国际奥委会颁发的特等奖, 中国美术馆收藏,并永久陈列于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选入中国国家教委全国中学生统一教材《美术》教科书,海内外50余种报刊刊载。
----1987年《月亮的女儿》入选\"全国优秀城市雕塑展\" (中国美术馆)和日本山梨县\"四川现代美术展\" (日本山梨县美术馆)。
----1989年《晨曦》入选\"第7届全国美展\"(中国美术馆)和\"中国首届青铜艺术展\"(中国美术馆)。
----1990年《驰》入选\"全国第3届体育美展\"(中国美术馆)。
----1991年完成四川德阳艺术墙主体大型石刻《智慧之光》、《十二生肖柱》,四川德阳,为海内外20余种报刊刊载。
----1992年大型石刻《巴蜀历史文化墙》(四川成都)。
----1993年入选\"93中国当代艺术精品展\"(台湾台南市)。
----1993年《浪遏飞》获\"全国第3届体育美展\"铜奖(北中国美术馆);入选\"海峡两岸雕塑艺术交流展\"(中国美术馆、台湾高雄炎黄美术馆)。
----1994年德阳艺术墙主体浮雕《智慧之光》获全国\"第2届城市雕塑作品展\"优秀奖(中国美术馆);巨型石刻《百龙站》( 四川新都);1994年《秋声》入选\"第8届全国美术优秀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1995《朱成雕塑个人作品展》(四川成都);《民族魂》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50周年海内外征集方案中选(重庆)。
----1996年\"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文献展第4回展\"-《敬畏生命》雕塑原作展(四川美术馆); 第1届深圳南山雕塑展-\"当代中国雕塑作品邀请展\"(深圳南山)。
----1997年大型石刻《智慧之站》(深圳市南山图书馆);\"中国当代艺术大展·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展\"(中国美术馆);《跨越》\"第4届体育美展\"(上海美术馆)。
----1998年石雕《天》、《亮》、《了》愚自乐园国际雕塑创作营(广西桂林)。同年发表论文《21世纪生活环境与公共艺术》。
----1999年浮雕《顺新老老茶馆民俗馆》
----2000 年成都国际会展中心中央大厅,雕塑《天机》
(年代?)四川雕塑状态展《我以我骨》
----1999顺新老老茶馆资民俗浮雕
----2000年成都皇城老妈外墙浮雕《万户千门》
----2000年成都国际会展中心世纪之门艺术展《喜、怒、哀、乐》


雕塑,曾经在过去几千年里与建筑密不可分。到了20世纪,雕塑作为装饰的一类被排斥在建筑本体之外,两者被清晰的定义和区分开来。虽然从高迪到盖里,建筑空间的雕塑化从来没有停止过,但这一切似乎都是建筑师自己的事了。在中国,一位雕塑家试图打破这一切,他把雕塑与建筑自身在空间场所中再次提到了同样的位置,他想让“公共艺术”的大旗插满那样曾经四分五裂的所谓艺术门类。

(皇城老妈总店大楼)



他叫朱成,成都皇城老妈总店及其雕塑作品《万户千门》是他在这条路上的最近一个亮点,或许也将是建筑与雕塑再次亲密接触的一座里程碑。

(万户千门1)

(万户千门2)

(万户千门3)

(右侧汉代牌坊)

(万户千门局部1)

(万户千门局部2)

2000年,成都国际会展中心底层中央大厅,高挂着朱成的雕塑近作《天机》。铝合金、镍白铜、钢索装置而成的硕大织机在灯光下通透着迷幻且震撼的红色,大厅空间被红色织锦连接洗染着,带领观者从后工业的物质时代回到历史长河之中。
(附图《天机》)

相比“雕塑家”,朱成更愿意被称为“公共艺术家”。他的雕塑思想是通过中国传统空间演化出的概念“场”进入公共领域的。因为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艺术道路,他在近年的创作屡次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同时,其传统雕塑通过现代艺术的形式观念使视觉具有现代式的冲击力,给城市景观注入了新的空气。

2001年9月,我们在成都西郊见到了忙碌在工作室里的朱成,一脸质朴的微笑。(以下,“朱”=朱成,“P”=Pallet,“T”=Tears)
P:你近年作品从历史、空间等题材中体现了一种当代性,从用“雕塑来绘画”到“多维艺术(二维半艺术)”都注重在社会、历史中贯穿时代的综合审美因素,从而进行探索寻找?
(附图:《千均一箭》)


朱(很平静):不错,85年《千均一箭》出炉后激起了许多争论,甚至有人认为这件作品不应该放进雕塑展(笑)……不过后来评委还是确认了这件绘画性强烈的雕塑所具有的美感,把它评为了特等奖。
P:你的创作似乎也一直是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朱:立足本土文化,对传统文化当然是有深厚感情的,一些创作我是从“金、木、水、火、土” 的角度对中国传统艺术进行研究,并在作品中吸纳更多五行因素。传统的扩展是世界性的。
P:在此基础是否吸纳外来文化?
朱:现代的艺术,发展之迅速是空前的、多元的,而且不断向交互、融合的方向发展,吸纳外来有益文化是很自然的。
(附图:《艺术墙》)


P:我们做过一次调查,发现“雕塑”这个词在大多普通中国人心中是指西洋雕塑,这是否偏解了中国传统雕塑?
朱:雕塑是造型艺术之一,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统称。早在《论语》中公冶长便有“朽木不可雕也”的古训,我国的雕塑是突出塑造印象的东西,雕塑过程是感觉的过程,非常写意,不是西洋雕塑那样严格讲究科学与结构的。(笑了笑)
T:一种倾向是:现代艺术着重对已有的东西进行转型、贯通,没有创新,只有整合。你对这一说法如何看?
朱:从最初的架上作品,到空间的泛艺术,让雕塑与绘画、雕塑与建筑或者其它门类找到完美切合点,是雕塑的时代价值之一,这也就形成了当代的“公共艺术”。而在这些过程中又需要从公共艺术回到架上艺术,这应该说是对雕塑艺术本质的回归,毕竟继承才能创新。整合是随时代变化的产物,我们的时代似乎前人已运用了所有的方式创新,从这一角度来看,你说的“没有创新,只有整合”也是艺术家值得思考的拓展的道路。

(附:石刻艺术博物馆藏品)





















P:(在参观石刻艺术博物馆时)你建立这儿(石刻艺术博物馆)是什么时候萌发意向的?它的展示作用是否是让人们重新回到纯文化艺术领域去关照雕塑本身,收集这些是展现雕塑的深层实质?这是你的学术目的?
朱:收集到一定量后。雕塑本身的发展是极赋历史研究价值的。(笑)个人原因是主要的,因为我喜爱收藏。
T:收集石刻的范围是?
朱:(四川)省内,包括重庆。
P:目前的馆藏面积和数量?
朱:各类石刻石碑1000多件,面积近2000平米,很拥挤……














朱:(在谈到石刻艺术博物馆的进度时)我尽力的收集它们。之后,我已没有能力很好的表达它,一些应该存在的东西没有被反映出来。在一个地区做好已是太难的事了,这些东西在民间是很容易被毁坏的,我的能力太有限……
T:对。虽然今年国家增加了上千个文物保护单位,但相比数量庞大的田野文物,这点仍是杯水车薪。
朱:没办法。我不把它们收集起来,他们就只能湮灭于乡间野下了。
P:我想在你的博物馆,石刻不仅仅是一些展品吧?
朱:不错,收集的石刻,就单一的艺术价值,未必都很高。但整个集中在一起,本身就成为一种主题的艺术行为。再放置于未来的博物馆这个建筑里,而这个建筑或许又置身一个川西古镇……这样便构成了一件更加完整的艺术装置,我称之为“公共艺术品”。
T:“古镇”?是现存的古镇吗?
朱:看来不太可能,但应该是类似古镇那样的、可以自由进入的、并且具备历史感的一个空间。
T:完完全全的跨门类的艺术场所。
朱:正是这层意思。这个作品的集成可能会非常庞大,或者就是我后半生奋斗的目标。
T:从你的创作历程来看,“跨艺术门类”似乎是一条主线。从《千钧一箭》模糊雕塑与绘画的界限开始,到作为路基配套的德阳艺术墙《智慧之光》,再到被你称为“二维半”的强透视浮雕顺兴老茶馆,最近在皇城老妈《万户千门》一作中、雕塑与建筑的结合达到顶峰……而你设想中的石刻艺术博物馆又将是同一条路上的集大成者。ABBS作为一个建筑站点,这样关注一位雕塑家,也正是因为你对建筑界带来了新的思路,可能也是新的冲击的开始。

(附图:《老茶馆》)



朱:(笑)我没有具体划分雕塑与建筑的界限。之所以把它们统称为“公共艺术”,就是因为他们都是面向大众的、可以进入的非架上艺术,并且都是以空间塑造作为创作的核心。
P:事实上在古代,雕塑家也往往是建筑师,直到近代,像高迪那样的“建筑雕塑家”也并不罕见。
朱:在高迪的时代,建筑的雕塑性可以说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建筑完全就是庞大而且可以居住的雕塑。
T:对。大概是在现代主义建筑兴起后,才导致建筑与雕塑逐渐远离。
P:这种情况维持了将近100年,一直到朱老师你这里才告打破。
朱:没那么夸张。我只不过选择了比较独特的道路,然后同建筑师接触得比较多点罢了。
T:目前在西方还真难找到与你类似的例子。倒是形体雕塑化的建筑,比如盖里,以及一些解构主义的作品,抬了一些头。另外,简化古代的雕塑、装饰,以形成“符号”来使用的现象,也相当普遍,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的典型手法。
朱:我也注意到,很多人,包括建筑师,在创作中老是希望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形象,作个抽象后,提炼出一个所谓的“符号”来使用。事实上符号已经用滥了,反而丢失了它的文化价值,变成了一种廉价的设计手法。
P:于是你大胆的直接把历史文物的片段甚至整体都直接镶嵌在了作品当中。这样一来,促成了作品的不可复制性,也增添了别样的艺术品味。
T:所以我想,你在皇城老妈的《万户千门》这一作品,注定将是中国建筑史的一块里程碑,无论这个作品本身是否堪称完美,也无论目前有多少建筑师还未曾见过甚至听说它。
朱:呵呵……

(附:石碑艺术馆方案构想)


1.(上千件的石刻)以古风格建筑为主,其中糅合的现代造型模式加以体现。
2. 从现代艺术观念重审文物的当代艺术价值与当代历史价值。
3. 物态的多维空间的表达:用文物、建筑开发诱导观者进入交错的时光空间。
(由“场”变化:体积 + 重量 + 结构 + 时代 + 历史 = 思维空间)

的确,这些石碑石刻是四川的财富也是中国的财富,朱成多年前便意识到。长年的创作、思索、积累让朱成产生了一种多方位陈列艺术的独特方法,最后,他告诉我们,如何将这些存在的价值表达出来这是他后半身为之努力的重要目标。另获悉,朱成私立石刻艺术博物馆计划新建面积应是现在数倍。
朱成的作品是非单一艺术性能概括的。让视角主体历经历史、时代等空间的交错变化之中,物象的清晰带来的是混沌的深度思索,用模具的原生形态构成冲突的整体,一切物的性质界限在巨大的 “场”作用中趋向整合。现存人类文明与历史的批判性在朱成作品中突出的呈现。
石碑艺术馆及其计划让我们感触到朱成创作的几点精神:
1. 广泛吸收古今中外的各种雕塑文化资源,根据雕塑艺术自身的历史上下文关系,建立现时代的雕塑形态和语言方式。
2. 侧重于中国民族的雕塑文化的复兴,力足在中国古代和民族、民间的雕塑中寻找资源,弘扬传统民族的雕塑基础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雕塑艺术体系。唤起人们从观念、行动关注重视中国现实、社会、历史的问题和雕塑家生存状态,强调雕塑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的批判力量。
3.艺术家对创造一个用自己的感性建立的理性世界孜孜不倦的追求,一种艺术的精神,一种艺化的生活,一个艺术的故事。
真正的创造需要一定时间去理解,朱成完成了这一过程,给我们留下的也是其艺术创作后对社会、自己的思考。

2001年9月于成都
———————————————————————————————————————

ABBS评论(小字):朱成:雕塑插一只脚到建筑

pignosebunny 发布于:2001-10-08 15:35:11 ip:210.32.157.33 编辑

感觉象平面设计,有没有内部空间的照片或平面图,传来看看~~~~~~


----------------------------------------------------------------------------
hahu 发布于:2001-10-08 19:00:29 ip:61.128.146.148 编辑

读书时代看到千钧一箭,很有感觉。看到这贴,才知道作者是朱成。巴蜀地区雕塑活动一直很活跃,出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很值得多加介绍。这些作品中,往往在古朴、拙气中透露出秀美。

--------------------------------------------------------------------------------
南萧亭 发布于:2001-10-08 20:35:29 ip:61.169.38.8 编辑

其实搞雕塑的一直在参与建筑活动,没有什么奇怪的。只不过在历史上可以留下名字的并不多,被我们淡忘了罢了。米开朗基罗就是一个最著名的雕塑家介入建筑的例子。

建筑显然不是雕塑,也显然与雕塑有一点相同之处。其实,以往建筑界的门户过于森严,对外专业出身的抱有歧视态度,这不是一个好现象。大浪淘沙,边缘学科的人士介入建筑能够真正找到感觉的凤毛麟角,但我想最终应该会有人以独特的感觉取胜的。

--------------------------------------------------------------------------------
建筑偏执狂18号 发布于:2001-10-09 08:02:59 ip:61.129.176.17 编辑

不是雕塑家介入建筑

是那时候建筑家就是雕塑家。

盖里到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
c31cn 发布于:2001-10-09 16:08:24 ip:61.140.80.129 编辑

对比显出建筑师造型能力的贫乏。

--------------------------------------------------------------------------------
班门弄斧 发布于:2001-10-09 20:05:19 ip:61.150.49.85 编辑

做的很明显可以区别西方的雕塑,有东方的味道。
看了相片后,我首先想起的就是龙门石窟的相片-----厚重,敦实
我同意南萧亭的观点,搞建筑的对外专业的抱歧视态度,这不对的
莱特,

安藤不都是外专业来的吗?

--------------------------------------------------------------------------------
浪漫COMEDY 发布于:2001-10-09 22:54:40 ip:202.98.39.122 编辑

非常非常优秀的设计哦~~~ 我真是佩服死了!
可以说是具有国际水平。 我是成都人,下次回家到琴台路皇城老妈门口去坐一天 慢慢看~~~~

--------------------------------------------------------------------------------
fr.i 发布于:2001-10-10 20:17:47 ip:210.53.19.100 编辑

没在琴台路,早2环路南2段
我第一眼到那里的时候就被他的气势征服了,但是后来发现他的整体和临街立面那种强烈的视觉冲突配合不起来,很遗憾的感觉

--------------------------------------------------------------------------------
紫嫣 发布于:2001-10-10 20:50:40 ip:61.155.251.21 编辑

皇城老妈做的的确挺有味道,可惜去的那天天色已晚,没看太仔细;
顶层的茶厅也做的不错,玻利天顶+水+枯竹+光影挺有意思;BTW,
茶和火锅的味道也好^_^

--------------------------------------------------------------------------------
aaschool 发布于:2001-10-11 10:19:44 ip:195.92.168.168 编辑

这 是 中 国 艺 术 的 悲 哀 !
好 的 东 西 拼 凑 嫁 肢 并 不 等 于 它 原 来 的 价 值 。
1+1=2的 原 理 在 这 不 成 立 !
竟 然 有 人 拿 他 与 高 迪 比 ,不 知 道 他 带 给 美 学 有 什 么 价 值 ?
不 过 又 添 了 个 迪 斯 尼 记 录 罢 了 , 自 欺 欺 人 。
首 先 了 解 为 什 么 高 迪 有 他 的 地 位 与 价 值 !

看 来 , 中 国 的 艺 术 真 的 很 落 后 。
要 请 更 多 的 网 友 多 介 绍 些 国 外 的 艺 术 家 。
我 的 心 真 的 很 痛 , 如 果 艺 术 家 是 这 样 的 真 的 没 法 想 象 建 筑 家 是 怎 样 , 还 天 天 谈 什 么 主 义 风 格 。
要 知 道 国 外 的 建 筑 家 与 艺 术 家 的 关 系 是 十 分 的 紧 密 的 。
我 真 的 不 明 白 中 国 的 古 建 是很 抽 象 的 , 水 墨 画 亦 有 许 多 抽 象 的, 但 许 多 国 人 生 活 在 这 抽 象 的 现 代 环 境 中 , 仍 然 不 能 理 解 抽 象 的 事 物 。 大 多 数 的 人 仍 然 摆 脱 不 了 具 象 的 思 维 。
真 的 建 议 斑 主 好 好 讨 论 一 下 DE STIJL风 格 派 对 现 代 主 义 的 贡 献 !


--------------------------------------------------------------------------------
疏影斜阳 发布于:2001-10-11 14:02:48 ip:61.180.181.158 编辑

呵呵~~~~~米开朗基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现在建筑师大多忽视了雕塑在建筑中的作用。。。
中国建筑师尤甚。。。
现在只有一些欧式建筑还放一些仿古的雕塑。。。。
我说的只是在中国现存的一种现象。。
现代解读雕塑的人越来越少。。。
少的可怜了。。。。

--------------------------------------------------------------------------------
历历晴川 发布于:2001-10-11 20:59:47 ip:202.104.106.103 编辑

其实没什么特别的,简单的把古老和现代拼凑在一起,或是有意显示残破,这些实在不算什么创意,新潮都谈不上。对建筑和雕塑的内涵都没有新的挖掘,远看并不知道那个塞满门窗的墙角是什么东西,并且也没有反映出正确的尺度。建筑的元素也是很常见的形式。

--------------------------------------------------------------------------------
yanyan 发布于:2001-10-11 22:15:49 ip:210.41.88.208 编辑

我也去看看。是不是有你们说的那么好?

--------------------------------------------------------------------------------
hhuang_ 发布于:2001-10-11 23:27:58 ip:61.157.85.56 编辑

感觉上是技巧上的新潮,没有根本的变革,楼上的说没法与高迪比,我同意.不过路总得要有人走,这条路走下去,未必没有好的结果出现,作者的努力应该说是值得肯定的.这个例子对现在做建筑设计或者纯做雕塑的人都是个很好的提示.

--------------------------------------------------------------------------------
digger 发布于:2001-10-12 13:17:30 ip:218.17.65.26 编辑

的确有些“下里巴人”,不过人家也要吃饭,市场需要而已,稍微“阳春”一点,老甲又不懂,不过我有一事不明,到底这算“小桥流水”装饰性的拼凑,还是别的第三者什么的。哪位哥们,有真正的第三者的照片和思路,让大家好好看看侃侃?

--------------------------------------------------------------------------------
digger 发布于:2001-10-12 13:23:53 ip:218.17.65.26 编辑

digger兄有些过分了,人家的东西不错嘛,至少我看不懂,那个墙挺好的嘛!谁给楼上的digger解释解释?

--------------------------------------------------------------------------------
eva-01 发布于:2001-10-12 14:20:28 ip:61.140.159.77 编辑

aaschool,说得不错,典型的就是一堆垃圾,毫无美感可言,还不如广州市里一些Disco的外立面,如此的强奸传统文化,悲哀!!!!!!!!!!!

--------------------------------------------------------------------------------
pallet 发布于:2001-10-12 16:22:26 ip:211.162.176.3 编辑

to南萧亭:可能你没有看见文章的第一句话“雕塑,曾经在过去几千年里与建筑密不可分”。
to aaschool:没有人拿朱成与高迪相比。这一作品本身其实本不算成功,因为建筑师与雕塑家的配合还不成熟。然而,并不能因此而抹杀其中暗藏的突破。至于与抽象的关系,更可谓两码事了。
在没有真正看见他的一系列作品与想法之前,没有理由对他进行指责。

--------------------------------------------------------------------------------
垃圾宝贝 发布于:2001-10-12 18:28:21 ip:211.98.235.72 编辑

以前一直以为,要学好建筑,其中的一个基础课程是应该学好雕塑。
如果把建筑做成雕塑,有什么不好的呢?

--------------------------------------------------------------------------------
爆米花 发布于:2001-10-12 21:25:28 ip:61.146.218.75 编辑

重读大学一年级吧!

--------------------------------------------------------------------------------
笨笨鱼 发布于:2001-10-13 17:12:41 ip:61.155.250.204 编辑

有启发!!!

--------------------------------------------------------------------------------
Sonia 发布于:2001-10-13 19:55:55 ip:61.139.120.106 编辑

谁知道朱先生的联系地址希望告诉。
我们是一个建筑师事务所,需要和雕塑家合作搞几个大工程。

--------------------------------------------------------------------------------
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 发布于:2001-10-14 00:00:58 ip:61.141.65.148 编辑

他弄的东西也叫结合么?算有机么?
彭一刚搞的甲武海战纪念馆算是雕塑+建筑吧
他当时还想在我们那搞个科技馆,雨棚上有个如来的头像,被领导拒绝

--------------------------------------------------------------------------------
浪漫COMEDY 发布于:2001-10-14 21:41:17 ip:202.98.39.123 编辑

我觉得真的是的~ 不管建筑还是雕塑,好坏与否,最重要的就是
看了让人心情舒畅。 虽然我只是个大三的建筑学学生,但是我也有自己重要的不容许被任何人歧视的感觉。 。 我看了朱先生的作品,就是觉得两个字“好看”。
退一万步说,就算觉得这个作品不好; 如果我够专业,我诚恳地提出意见; 如果我不知所以然,我就不会装酷。 看到上面一些言论很藐视作品以至攻击作者,我觉得好不爽哦~~
注意,我也只是不爽,你如果要继续批,我不会阻止你哈~~~
GO ON PLEASE~~~
ps:谢谢 fr.i 给我正确地址 *^-^*



--------------------------------------------------------------------------------
我本无形 发布于:2001-10-16 02:37:01 ip:61.139.196.48 编辑

这个作品的价值不是形式上的好坏,而是现在有人在中国尝试这样做了,而且很多人喜欢看到这样的作品了。

--------------------------------------------------------------------------------
tears 发布于:2001-10-16 13:34:56 ip:211.162.176.3 编辑

楼上说得很对

--------------------------------------------------------------------------------
韩博 发布于:2001-10-16 23:39:18 ip:61.170.194.183 编辑

谁知道朱先生怎么联系,我准备近日到成都拍摄这个案例,还需要一些更具体的资料,以便杂志报道。

--------------------------------------------------------------------------------
川鱼隐 发布于:2001-10-17 20:17:58 ip:211.93.108.65 编辑

创作是很难得的一件事,雕塑和建筑的结合,哪怕是一点点尝试,都是可贵的。能够登大雅之堂把他建造出来,而且有所突破不是更难得的的一件事吗?真实的存在是不能抹煞的,成绩再次,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吧!谦虚一些吧!


--------------------------------------------------------------------------------
anny 发布于:2001-10-18 17:06:47 ip:61.186.136.13 编辑

时代是进步的,而人的思维是落后的
所以\\\"皇城老妈\\\"的成功是社会意义的,它唤醒人们的记忆,
我第一次参观它的印象就是:原来巴蜀文化同样可以大放光辉!
有些人不要用美国人的眼光看世界,不要凭空想什么就是什么.
从室内的角度来讲,朱兄在这方面的力量还差了些,但就其思路和感悟上算不错了.当然商业的运作就更不用说了.

现有评论:1 [查看/发表]


ArtBBS 始于:Oct 1,2001 川ICP证B2-20080009
Copyright © 1998-2019 A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广告联系:028-89677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