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登陆论坛
首  页 | 美术论坛 | 每周推荐 | 作品评弹 | 最近新闻 | 艺术书评 | 论坛导读 | 广告联系
当前位置:艺术书评 (主持:东汉) [在本栏添加内容/投稿]
□ 本文发布于
2002-01-27 00:37:10

□ 阅读次数:1677
□ 现有评论:1

□ 查看/发表评论
 
中国书画
杨仁恺(主编)


一本由书画鉴定大师杨仁恺主刀,对中国古代字画的详介点评之作----中国古文化博大精深,书法、绘画是其中相映生辉的两株奇葩:一卷《清明上河图》,记录北宋民生原态,几成绘画中的《红楼梦》,历年来考证鉴定者无数;一幅《溪山行旅图》,山间飞瀑如练,直落千仞之气势令后辈叹为观止;一帖王羲之《兰亭序》,连唐太宗李世民也为之如痴如醉,欲得之而后快。水墨、设色,山水、花鸟,长轴、短卷,行、隶、楷、草----笔尖之上的中国文化粉墨登场。
--------------------------------------------------------------------------------

出版说明:

国家文物局主持编写的文物、博物馆系列教材《中国考古》、《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中国陶瓷》、《中国青铜器》、《中国书画》、《中国古代建筑》,自1990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陆续出版以来,在文物、博物馆界和社会各界乃至海外同行中反响强烈,受到文博专业人员和业余爱好者好评,多次应读者要求重印。
近十年来,全国文物、博物馆事业取得了很大发展,各方面的新发现、新成就不断涌现,为了及时反映文博事业的新面貌,使这套教材更加完备,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国家文物局再次组织原编写人员对教材重新进行了修订。本次修订,除了补充最新研究成果和内容外,对原书中有误之处也作了更正,(《中国考古》的内容因故未作修订)并在部分教材前增加了彩色图版。同时首次出版了《中国古钱币》。
承担本套教材的各书主编,均是资深的专家、学者(有的已相继过世),他们不顾年高体弱,亲自动毫,为该书的修订付出了辛勤劳动,谨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国家文物局
2001年9月11日
--------------------------------------------------------------------------------
作者简介:

杨仁恺,四川岳池人,1915年10月生,自1950年调东北文化部文物处任研究员,1952年任东北博物馆研究员,历任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名誉馆长等职,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著名书画鉴定家,自1983年起参加全国书画鉴定组,鉴定全国各博物馆所藏古代书画。著作有《唐簪花仕女图研究》(人民美术出版社)、《叶茂台辽墓出土画考》(文物出版社)等,有关书画鉴定的文章大都收入《沐雨楼书画论稿》(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和《杨仁恺书画鉴定集》(河南美术出版社)、《沐雨楼文集》(辽宁人民出版社)等著作中。


--------------------------------------------------------------------------------
请读片断:

清代的书法

一、清代早期
(一)遗民书法家傅山、王铎、朱耷、石涛
明清之交,有一批遗民不满新王朝统治,隐遁山林,寄情翰墨。他们往往借书法抒发自己郁懑胸怀,因此作品个性强烈,笔法、结构都很奇倔,傅山是其中代表人物。
傅山(1607-1684),字青主,别字公它,山西阳曲人。是著名的思想家、医学家、画家和书法家。他性格倔强,荐博学鸿词不就,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在书法艺术方面,也追求独特、倔强的意趣。他弱冠学晋唐人楷法,后得赵孟頫\、董其昌墨迹,临仿能够乱真。已而感到惭愧,认为自己“是如学正人君子者,每觉觚稜难近,降与匪人游,不觉其日亲者”。遂鄙夷赵体的浅俗,决心改学颜真卿,并提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他成熟的书法即追求这种趣味,由于他学习传统的功底深厚,既学过工整的小楷,圆转流丽的赵体、雅淡秀逸的董字,又学过苍劲浑厚的颜体,因此,他书法中的拙、丑、支离、真率,是以工巧、秀媚、方圆、规矩中生发出来的,古拙而不失流畅,苍劲有力而又婀娜多姿。从他最擅长的行、草书中可体会到这种艺术情趣。如行书《丹枫阁记》(藏辽宁省博物馆),笔画圆润而又劲健,寓刚于柔;结体壮实中又含秀逸,兼有颜、柳与二王之气韵,为融合诸家的代表作。草书《孟浩然诗卷》(藏故宫博物院,图235)纵逸跌宕,自由飞动,更多真率之趣,而字与字不相连属,又是融入正书章法的有意安排。他的长幅作品尤其具有“笔力雄奇”的特点;《行书七言诗轴》(藏辽宁博物馆)以草写行,一气呵成,笔势连绵飞动,刚劲潇洒,全幅具有磅礴气势。不过他的行草早期受王铎影响较多。
朱耷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也是一位风格奇特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学钟、王、颜真卿,也得力于董其昌。行、草书最有特点,他善用秃笔、藏锋,线条粗细均匀,转折圆转,布置大小参差,偏中求正。邵长蘅《青门旅稿》说:“行楷学大令、鲁公。……狂草颇怪伟。”张庚《国朝画征录》说:“书法有晋唐风格”;龙科宝《八大山人画记》则指出:“其行草深得查华亭意。”从存世作品看,他早中期的楷书学欧阳询,行书宗董其昌,如《传棨写生册》中的楷书题跋,仿欧阳询;四十九岁在黄安平《个山小像轴》(八大山人纪念馆藏)上的自题,似董其昌。后又兼溶黄庭坚、米芾两家笔势,如五十二岁所绘《梅花图册》中的题款,多黄庭坚笔韵。五十几岁署“八大山人”款以后,通过临写钟繇、王羲之、孙过庭、颜真卿等人,书体为之一变,初较平正,用笔尖锐锋利,结体较少倚侧;六十一岁以后趋于险绝,秃毫飞动,字形错落,如《草书轴》(藏故宫博物院)中“客自短长亭,愿画凫与鹤,老夫时患胛,鹤势打得着”二十字。晚年复归平正,运笔圆润刚劲,结体端庄厚重,如《百字铭》。
石涛与朱耷同为“清初四僧”之一,以绘画著称于世,亦工书法,擅长行楷,面目较多,有的吸取苏轼笔意,有的近倪瓒书貌,有的圆熟,有的奇倔。而本色面目是参以隶体,带六朝造像记笔意。隶书受郑簠影响,也“散朴有致,不检绳墨”。
王铎(1592-1652),是清初一位有代表性的书法家,因入清后为官,时人非议,于他的书名不无影响。从书法功力看,较之傅山还要深厚些。他字觉斯,号十樵,又号嵩樵、痴庵等,河南孟津人。明天启二年进士,清兵进关后,至南方任福王弘光朝东阁大学士,入清后官至礼部尚书。他的书法诸体悉备,楷书师法钟繇、颜真卿,既端平庄重,又灵巧秀俊,如《楷书王维五言诗卷》。而以“行草为最”(韩昂《图绘宝鉴续纂》),“宗山阴父子”(姜绍书《无声诗史》),亦吸取米芾之长,其师承与董其昌相近,却形成迥然不同风格。董尚柔媚秀逸,王铎却“力矫积习,独标气骨”,以“苍郁雄畅”见胜。梁巘《评书帖》指出他的用笔特点是:“得执笔法,学米南宫,苍老劲健,全以力胜”,他既学米芾,以圆转的篆书笔意来写转折,显得沉着含蓄,又时用折锋,增添刚健之势。如《草书学古帖卷》(藏辽宁博物馆)笔势连绵流畅,起笔、转折处又多方笔,凝重而不板滞,刚柔相济,尤以骨胜。他的结体、章法也颇具特色,字形奇险,或东倒西歪,或头重脚轻,章法大小错落,疏密相间,不平衡的字通过字与字之间和谐的安排求得平衡,纵而能敛,险中见正,形成跌宕起伏、对立统一的艺术效果。如《草书杜诗卷》(藏辽宁博物馆,图236)。


--------------------------------------------------------------------------------


--------------------------------------------------------------------------------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朝代的书画艺术
第三章隋唐五代的书画艺术
第四章两宋的书画艺术
第五章辽金西夏的书画艺术
第六章元代的书画艺术
第七章明代书画
第八章清代书画
附录《中国书画》图版插图目录
修订本编后记


--------------------------------------------------------------------------------

图书名称: 中国书画(修订本)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出版日期: 2001年12月
版次: 第一版
国标编号: 7-5325-2998-3/K
作者国家: 中国
主编: 杨仁恺主编
页数: 624
¥:39.00元
--------------------------------------------------------------------------------
现有评论:1 [查看/发表]


ArtBBS 始于:Oct 1,2001 川ICP证B2-20080009
Copyright © 1998-2019 A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广告联系:028-89677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