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登陆论坛
首  页 | 美术论坛 | 每周推荐 | 作品评弹 | 最近新闻 | 艺术书评 | 论坛导读 | 广告联系
当前位置:艺术书评 (主持:东汉) [在本栏添加内容/投稿]
□ 本文发布于
2007-04-30 16:11:00

□ 阅读次数:6082
□ 现有评论:0

□ 查看/发表评论
 
罗丹论
(奥地利)里尔克


作者:(奥地利)里尔克 梁宗岱译
版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年12月版
定价:20.00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介:

  里尔克这两篇论罗丹的文章都是旧译(第一篇更早,似乎是1929年,当译者还在国外留学的时候),因此,在这里都作了一些修改,其中有些几乎等于再译。

  里尔克(Raina Mania Rilke 1875—1926)是奥地利一位杰出诗人,对欧洲诗坛影响相当大。由于他本人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颇深,他的思想本质是唯心主义的。幸而他从青年走人中年的历程中,接触了欧洲现代最伟大的雕塑家罗丹的光辉充实的现实主义作品,心悦诚服,竞不惜到巴黎去自荐作雕塑家的义务秘书,在罗丹的工作室里服务了几近十年,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才忍痛离开[据《外国名作家传》,里尔克于1905—1906年给罗丹当了八个月秘书。

  如果爱的基础是了解,“越了解就越爱”,正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大师达·芬奇说的。那么,里尔克这两篇文章(尽管其中有不少唯心主义的色彩)对于罗丹、对于他的为人和作品,其了解之深刻和透彻自不待言。专注的读者将在这里找到源源不竭的精神上的启迪和灵感——不独关于罗丹的,不独关于造型艺术的,而是整个精神上的启迫和灵感——是可以断言的。

梁宗岱
1962年秋于广州中山大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友评论:

两位诗人与罗丹的神交
作者:傅慧敏

  在西方美学领域,以绘画与雕塑为代表的造型艺术与以诗为代表的时间艺术泾渭分明。18世纪的美学家莱辛曾著书《拉奥孔》来阐释二者的差别,然而在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罗丹论》中,我们却看到雕塑与诗歌的亲密无间,仿佛水乳交融。

  罗丹是19至20世纪法国著名的雕塑家。有人说,罗丹之于欧洲雕塑史,正如诗人但丁之于欧洲文学史。里尔克的《罗丹论》,却不谈论有关雕塑的形式、技法、风格,甚至不去过多介绍罗丹的生活,而是迷恋于对作品精神气质的描述。也许是诗的思维与书写习惯使然,里尔克尝试着运用诗人的丰富联想去洞悉罗丹创作时的精神状态,而这些最为接近艺术内在本质的东西常被人忽视,人们往往关注那些“被人重复述说的艺术家的事迹”。诗歌的抽象给了里尔克洪水般的灵感,同时也孕育了他独到的眼光。罗丹和其雕塑被里尔克诗人的情怀与语言笼罩着,全书闪烁着耀眼的文学色彩。

  将造型艺术与时间艺术从精神上统一,用连绵不断的想象、纯粹的精神化的语言去描述实在的雕塑———尤其是罗丹所执着塑造的人像,不免会令人感到抽象。然而正是这抽象的语言,可以激发无尽的联想。正如黑格尔所说的,诗本身就是观念性的媒介符号,比之造型艺术,它更为接近人的精神。那么,敏锐的诗人所拥有的审美能力,则最易于达到造型艺术的精神层面。而诗人的眼光,往往让周围的一切变得更为丰富。也许无论雕塑或是别的艺术作品,甚至杂七拉八的生活,当你面对它时,一切均取决于你观看的角度,倘若你拥有一双诗意的眼睛,则到处都是流淌的诗句。

  在里尔克的眼中,罗丹的作品仿佛都拥有了真的生命,或者说,比生命更真实。

  丑陋的《塌鼻人》“生命的丰盈全聚拢在这眉目里”,深埋着头的《夏娃》“侧身倾听她自己的身躯”,凝神缄默的《思想者》“全身都是头脑,血管里的血液就是脑浆”,而《冥思》的少女则“驯服于自己的灵魂,而又给自己富于弹力的血液所挽留”,甚至《巴尔扎克》的伟大,“也许超过了作家的本来面目”。里尔克的文字既象征又抒情,如果说罗丹的作品给予了他诗情的灵感,那么他的语言则赋予了罗丹雕塑诗意的细腻与浪漫。

  也许与雕塑家的朝夕相处也培养了里尔克对雕塑独到的鉴赏眼光,其妻子克拉拉即是一位雕塑家,耳濡目染的方式足以让一位敏锐的诗人了解如何去洞悉雕塑家的内心。然而里尔克却不仅仅是一位有着鉴赏眼光的诗人,同时还是一位异常欣赏罗丹、为其作品及人格与智慧折服、并与其保持十多年友谊的人。因此,《罗丹论》与其说是论述罗丹及其作品,不如说是罗丹颂———对大师由衷的赞颂。当然,这赞颂只因为,他深深了解罗丹和他的作品。

  诗人梁宗岱翻译的《罗丹论》,仍可于字里行间读到里尔克饱满的激情和他敏感的联想,细微的感情。因为对里尔克诗情的欣赏,中文版《罗丹论》保持了诗般的原貌,或许这正是译者所希望的。但是书中大部分是译者早年所译的,当时的文字习惯与现在出入较大,读来稍显费力。然而“得鱼忘筌”,倘若能找到“整个精神上的启迪与灵感”,早已幸甚至哉。


作者/文娟

  有的书需要用心去品味,里尔克的《罗丹论》就是这样一本书。

  诗一样的语言与罗丹的作品融为遗体,朦胧缥缈,仿佛可以把握,又仿佛一切尽在不言中,好似浓雾未散的清晨在山间看到的花朵,染着雾,却依旧美丽幽香。
罗丹是孤寂的——也许在后世倍受赞扬的艺术家,生前难免孤寂,但是他的内心并不孤寂,他深深的热爱着生活与生命,我相信,只有这种热爱,才能铸就灵动的作品,只有这种热爱,他的手中才会流露出如此优美动人的线条。“凡视线所及,罗丹无不抓住了生命”,正因为对生命的热爱与激情涌动在罗丹的心房,他才能深切的领会生命的真谛,才能充分的诠释生命的精彩,从而将“期待与放任的时光,怀疑的时光与悠久的时光”,将生命的一切情感尽情的绽放于自己的作品之中。“哪里有新事物发生,他立刻动手去把他的根据和生命的全部知识,献给那随着一件新事物的诞生而来的神秘的显现”,我们从他的作品中,从无的部分里,分明看见了一个世界,就仿若见一梧桐叶落而知秋将至。

  里尔克用这样的语言来形容罗丹在雕塑中读手臂的处理艺术,“我们可以想起邓南遮一个剧本里的都丝,当她悲痛万分的被抛弃之后,没有臂它还要拥抱,没有手她还想挽留。”这真让我刻骨铭心。以来,美好应该用医生来追求,优雅应该用一生来寻觅!没有臂,并不等于失去了拥抱的心灵,没有手,并不等于失去了挽留的意愿。以前,我以为“一匹马失去了腿固然可以活,然而作为一匹马,没有腿,活着又有什么意义”;现在,终于明白,人生中有许多困难与苦难,像《炼狱》中所表达的那样,“天堂近了,却还未到达,地狱相去不远,却还未忘掉”。这是一种无奈,明知天堂不远,却无法到达,也不知该如何到达,此时,我们需要勇气去坚强、开阔、执着、终生锲而不舍的努力与追求。

  与罗丹的绘画相比,我更喜欢他的雕塑。那体现力与美的青铜材质,那体现温和与纯粹的大理石材质,那混沌却有味道的石膏材质,在罗丹的手中获得了生命,它们仿佛是有呼吸的,有知觉的——这是怎样一种奇妙!百年的时间并没有让后来人在时空隧道中与罗丹隔膜,以内外他灵魂中的大沉毅、大仁慈——构筑平常心的因素已融入了他的作品中,作品让罗丹的生命延续,让罗丹的灵魂永恒。“他相信,既已摆脱了万象的困惑,他从这一切当中认清了永恒,那使创痛所以良善,苦难所以慈爱,悲哀所以美丽的主因。”的确,永恒可以使创痛的心良善,令苦难的人慈爱,使悲哀的命运绽放美丽的光泽,然而一切变化离不开努力与奋斗,永恒或许是主因,或许并不完全是,驾驶罗丹没有用那“渺小、易倦”的双手去创造,去工作,去珍惜属于自己的不可再来的分秒,假使他的作品没有在清净中成长,于喧嚣中独善其身,假使他缺乏等待的耐心,没有让“未来的工业一声不响的潜伏着,静候它的时辰”,也许我们没法从中寻觅到永恒。一切将成一朵永远沉睡不醒的蓓蕾,没有生命的渐渐逝去、消亡。

  可是,所有的假使并不成立,因此,罗丹的艺术成为洋溢着生命的花蕾,永远没有动人,婷婷于世间。或许,当一切逝去之后,艺术依旧留存。我愿心中保留这样一朵花蕾,其中所蕴的正是永恒的艺术,当我的生命不再年轻,心灵不再澄澈之时,能在这朵花蕾的触碰下忆起曾经感受过的清晨花朵淡淡的香味,变得优雅。那时,我会再度领悟艺术的永恒,倾听菩提坠入我心中那绵远悠长的涟漪声。
现有评论:0 [查看/发表]


ArtBBS 始于:Oct 1,2001 川ICP证B2-20080009
Copyright © 1998-2019 A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广告联系:028-89677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