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登陆论坛 全新的ABlog
首 页 | 论 坛 | 每月话题 | 焦点推荐 | 行业动态 | 论坛导读 | 建筑书评 | 品 房企业会员 | 招标公告 | 对话建筑界 | 人才招聘
APP 帮助链 此刻在 Master 建筑瀑布 建筑师 ATD a+u EL domus | 北京 上海 广州 成都 武汉 重庆 南京 沈阳 西安 天津 杭州 深圳 大连
当前位置:建筑书评 (主持:CALON) [在本栏添加内容/投稿]
□ 本文发布于
2019-08-03 22:39:13

□ 阅读次数:27764

□ 更多评论

□ 卓越折扣图书
   建筑科学
   建筑史
   建筑艺术
   建筑基础科学
   建筑勘测
   建筑设计
   建筑结构
   地基基础
   工程监理
   建筑施工
   建筑经济
   教材教辅
   执业考试
   城市规划
   园林景观
   市政工程
   室内设计

□ 当当折扣图书
   建筑
   建筑理论
   建筑史
   建筑师
   古建筑
   建筑艺术
   建筑设计
   建筑结构
   地基基础
   建筑材料
   建筑设备
   建筑施工
   建筑经济
   城市规划
   市政工程
   建筑考试
   建筑教材
   工具与标准
   图形图像
   CAD辅助设计
 
肌肤之目——建筑与感官

作者: (芬兰)尤哈尼·帕拉斯玛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副标题: 建筑与感官(原著第3版)
原作名: The Eyes of the Skin
译者: 刘星 / 任丛丛
出版年: 2016-2-1
页数: 148
定价: 32.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112182701



内容简介

《肌肤之目》自1996年第一版问世,便成为经典的建筑理论著作。对每一位初次习读尤哈尼·帕拉斯玛经典文章的学生来说,《肌肤之目》是一种启示,它具说服力地为建筑文化提供全然崭新的见解。《肌肤之目 建筑与感官(原著第三版)》新加入了建筑作家和教育家彼得·迈克凯恩斯(Peter MacKeith)的文章,以便读者深入理解帕拉斯玛思想的来龙去脉。这些文字将帕拉斯玛的个人传记与建筑思考的概要相结合,后者包括其起源,与北欧及欧洲古今思想的关系。这篇文章关注的重点是帕拉斯玛从根本上对待建筑人性、深刻、敏感的态度,并使读者了解他。这些配图来自帕拉斯玛的草图和他自己的摄影。

作者简介

尤哈尼·帕拉斯玛(Juhanl Pallasmaa)是芬兰最杰出的建筑师和建筑思想家之一。他曾经的头衔包括:赫尔辛基工业艺术学院院长;赫尔辛基芬兰建筑博物馆馆长;赫尔辛基工业大学建筑系教授兼主任。他同时在全球多所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帕拉斯玛曾写作和编辑三十余部著作,其中包括《肌肤之目:建筑与感官》(Academy,1995 and John Wiley & Sons,2005),《思考之手:建筑存在与具身的智慧》(John Wilev&Sons,2009)以及《具象化的图像:建筑的想象和意象》(John Wiley & Sons,2011)。

目录

序言 薄冰 斯蒂文·霍尔
触摸世界 第三版导言
第一部分 视觉与知识
视觉中心主义批判
自恋与虚无的眼睛
口头和视觉空间
视网膜建筑与塑性的遗失
视觉图像的建筑
物质与时间
抵制阿尔伯蒂之窗
新视觉与感官的平衡
第二部分 以身体为中心
多重感觉的体验
阴影的重要性
音响的亲密感
静默、时间和孤独
气味的空间
触摸的形状
石头的味道
肌肉和骨骼的图像
行为的图像
身体的确认
身体的模仿
记忆和想象的空间
一座感官建筑
建筑的任务
一个门把手,一次握手
关于尤哈尼·帕拉斯玛及其作品的介绍 彼得·迈克凯恩斯
译后记
注释
索引
图片出处说明

评 论

Serenihil:

以眼触摸,用心观看

自古以来,观看就被视为个体认识世界最重要的方式,在西方文化中这一观点尤为突出。亚里士多德就曾认为视觉是“人类最高贵的感觉”,因为视觉的非物质性使得它更理性、更直接地为认识服务。更多的古希腊哲人经常会将清晰的视野与知识相联系,而将真理比作光明。这就引出了极为有趣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得人们自觉不自觉地赋予“观看”与“认知”以模糊的因果联系?在The eyes of the skin中作者引用了一个观点,认为视觉有一个其他感官所无法替代的特性,它能够自我指认。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看见自己在观看,从而强化了对自我存在的认知。另一方面,我们在观看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可能被他人观看,于是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存在于这个可观看的世界中。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透视法更加深刻地使得眼睛成为了观看世界的中心,也成为了自我认知的中心,从理论上为视觉的霸权披上了合法性的外衣。

而且,视觉的强大之处在于它能够最有效地激发人的通感。我们欣赏着梵高的《星夜》,仿佛同时可以伸手触摸那带有一丝眩晕感的静谧;我们遥望满园春色,就似乎嗅到了花的芬芳;我们看着大海的照片,恍惚间耳边就传来阵阵涛声。视觉的先导性似乎是毋庸置疑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视觉的完整性是被其他感官所一同赋予的,任何一种感官的缺失都会导致体验的质量受损。正如The eyes of the skin中所言,“脱离了触觉的视觉无法了解距离、外在性或者事物背后的深刻性,从而也就无法感知空间与身体”。应该说,把对认知的贡献囫囵地归功于视觉,更多地是因为视觉外在上表现出来的客观性,因而被人为地赋予了辩证与理性的特质。而作者认为,在现实的世界中,我们与这个世界的零距离接触是通过触觉来实现的。我们先触摸世界,然后才观看世界。从这个角度说,视觉是触觉在距离上的延伸。那些由视觉激发的通感也是因为我们的身体对这些体验保留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记忆。更进一步说,所有的感官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无主次之分,也无先后之分。观看只是我们客观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而体验世界则需要所有感官的一同作用,消解个体与世界的隔膜。其实,我们触摸世界的同时,也在体验被世界触摸的感受。

在建筑领域,这种视觉霸权直接反映在那些雕塑化的建筑之上,肆意炫弄结构杂技和近乎疯狂的外形,甚至不惜以牺牲人的空间体验为代价。这类例子在中国这个当代建筑的试验田上不胜枚举。我认为建筑本质上就是为人服务的空间组合,而这种一味追求视觉愉悦感或者冲击感的行为显然是本末倒置了。当然,视觉造型上的追求和对空间体验的保障本来就不是矛盾的。正如书中所言,一个好建筑必然能够通过材质、光影等形式激发人的多重感官,使我们感受到与这个世界的精神联系,感受到更完整的自我存在。

有趣的是,这种触觉与视觉截然不同的特质(即使是人为赋予的),似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东西方文化的特质。中国人长于整体思维,习惯于将个体与环境视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仅是要用眼去看,更要用心去体悟,有时候甚至会削弱“观看”的意义,比如老子就说:“五色令人目盲”。另一方面,“天人合一”作为由凡而圣的终极目标,几乎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液之中。而这种理念主动地消解了个体与世界的隔膜,而不是刻意拉开一段心理距离,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观察、分析这个世界。相反,西方文化自希腊文明以降,理性主义就占据了统治地位,对事物客观理性的分析是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世界是一个可观看的对象,更是一个可研究的对象。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脉被一次次隔断,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难以找到自己的定位,古人整体思维的智慧没有被很好地转译为现代语言,而为我们所用。当然,这是一个太大的话题而不便展开。但毕竟,当我们动用我们全部的感官去体验这个世界的同时,我们也在体验自己的过去,体验自己以至于一个民族的历史,最终转化为对自我更深刻的认识。向外的广度和向前的纵深,最终都将归于我们向内的深度。

伊安:

建筑里的时间

这是一本很薄的关于建筑的书,很有启发性。
作者首先回顾了西方的艺术传统,反思了艺术中的视觉中心主义。
作者认为建筑,包括其它艺术,不仅是视觉的艺术,也是各种感知的综合艺术。

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他对建筑材料的分析,比如自然材质的历史感以及现代建筑对时间的拒绝。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对空间的驯化也应该是对时间的驯化。现代建筑对时间的拒绝,是造成人们存在“无根性”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是对建筑中声音的分析,比如回声,这是城市记忆中最有魅力的部分。还有就是寂静。.A building is a museum of silence. 寂静不是无声,并且寂静是各种各样的。

还有一点虽然不是新看法,但是对绘画比较有启发:视觉是触觉的延伸,我们不是在看画,而是用目光在“触摸”画。
[更多评论] [更多书评]


广告服务 | 招聘服务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V2.0版始于:April 18,2000 川ICP证B2-20080009
蜀ICP备09027272
Copyright © 1998-2024 A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