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登陆论坛 全新的ABlog
首 页 | 论 坛 | 每月话题 | 焦点推荐 | 行业动态 | 论坛导读 | 建筑书评 | 品 房企业会员 | 招标公告 | 对话建筑界 | 人才招聘
APP 帮助链 此刻在 Master 建筑瀑布 建筑师 ATD a+u EL domus | 北京 上海 广州 成都 武汉 重庆 南京 沈阳 西安 天津 杭州 深圳 大连
当前位置:

□ 刊发于《中外建筑》
   2005年第3期

□ 阅读次数:9525
□ 现有评论:0

□ 查看/发表评论
 
彼时彼地 此时此地—哈尔滨工程大学21B教学实验楼方案设计理念
孙 曦
Another ground at that time, this place at this moment
———The design of 21B building of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孙 曦
Sun Xi
摘 要:通过一个设计项目表述高校传统校园中的旧建筑改扩建设计的新理念,以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和探讨。传达出尊重彼时彼地的老建筑,创造此时此地的时代建筑的观点。

关键词:彼时彼地;此时此地;传统高校建筑

Abstract: Trough one design object old building ,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ampus expand the new idea designed,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f and relevant theories. Is it respect old building of ground another at that time to express , create era view of building of this place at this moment.

Key words: Another ground at that time, this place at this moment, tra-ditional university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TU2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5)03-0035-03
1 当前传统高校建筑改扩建的背景研究
当前传统校园中的新建筑除了满足自身功能需求外,更重要的是处理与原有环境的关系问题。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新建筑与校园环境的矛盾日渐突出,如何实现与校园文脉的协调并体现时代精神,是传统校园建筑创作的重点与难点。新建筑的建设对于传统校园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这主要包括调整校园总体架构功能关系;新建筑的布局及老建筑的改造;校园室外环境的改造;道路、管网及节点改造与规划等。其中新建筑的建设对于传统校园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数量的扩大,校园原有建筑面积不足以容纳现有需要。
2) 科技进步、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教育模式的改变,特别是一些新学科的出现对教学和科研的物质条件提出了新的功能需求,如新型实验室、多媒体报告厅等。
校园文化生活的需要,如对交往空间的重视等也对校园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建筑由于本身空间布局的局限性已无法提供更多的选择,新的建设势在必行。
3) 随着历史的发展,旧建筑的物质损耗使其部分使用价值,需要有新的建筑物进行替代。
2 尊重历史、推陈出新
———21B教学实验楼方案设计简介
哈尔滨工程大学21B教学实验楼位于哈尔滨工程大学21号楼北侧,东临世昌路,西临陈庚路、北临奥列霍夫路。设计拟定规模约31500m2(地上)。建筑风格与原21号楼协调。在“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上,力争设计功能明确、规模合理、设施完善、使用率高、具有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教学实验楼。与现有21号楼以东西向为偏对称。整体方案充分体现适用、美观、协调、经济的原则。(图1、图2、图3)
2.1环境的协调:
传统的延续,延用了哈尔滨工程大学50年庭院式布局形式。科研、教学与老建筑通过中庭共同围合成庭院空间序列,新建筑采取逼退的原则,以体现对原有建筑(古典风格)的尊重。(图4、图5)
建筑体量化整为零,位于21楼北侧,突出老楼甘当佩角,色彩上与老楼协调。在总平面布局上新老建筑的以东西向为轴偏对称结合,形成一个“推陈出新”的“出”字,而非完全封闭的“日”字(图6、图7)。其优点有:
1)新老建筑体量组合成两个不完全封闭的四合院,引入原有人行步道,穿越中庭空间,完善校园周密的步行路网。使其与邻近的“日”字形11号楼,既有相似性又有对比性。
2)不完全连接的新建筑和老建筑,可形成可分可合的灵活格局。
3)是对原有老建筑21号楼的谦避与尊重。新楼没有与21号楼的左右两翼连接,使得21号楼左右两翼体现传统风格的坡顶与墙体造型得以完整保留,并以21B楼两翼的平顶衬托原有21楼两翼的优美造型。
4) 楼仅在中间局部采用和缓的坡顶强化水平体量,与21楼取得视觉上的联系。利用原有21楼中间的平顶一翼增建玻璃砖中庭,与21B楼联结。该中庭既是新旧两楼的连接体,也将成为整个校园的亮点,进一步完善校园原有步行空间系统。
2.2功能格局:
地上面积31411m2。功能分区主要分为教学和科研两部分,教学部分两侧布局,科研部分位于中部通过中庭与21楼的科研一翼形成整体。中庭成为科研部分、教学部分、乃至新旧两楼的共用活动空间。新旧两楼科研部分集中形成整体,灵活可变。
教室部分
大教室(144m2):56间;中教室(108m2):30间; 中教室(90 m2):20间;休息室:20间;管理办公室:10间。另有资料室、专业图书阅览室、小饮品店、小型书店、复印室、收发室、保洁室、贮藏室等。
实验部分
电路基础实验室(240 m2)、电子线路低频电路实验室(240 m2)、电子线路高频电路实验室(240 m2)、数字电路实验室(240 m2)、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室(240 m2)、EDA实验室(240 m2)、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室(240 m2)、应用电子技术实验室(240 m2)。
通用电器实验室(120 m2)、电子技术仿真实验室(120 m2)、功率电子技术实验室(120 m2)、多媒体教室(120 m2)、虚拟仪器实验室(120 m2)、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120 m2*4)、电路与系统实验室(120 m2)、嵌入式系统实验室(100 m2)、网上电工电子虚拟实验室(100 m2)、仪器室(100 m2)、基地会议室(100 m2)
网络管理室(60 m2)、电工电子实验设备研究所(60 m2)、工艺室(60*2 m2)、准备室(60*4 m2)、电子元器件室(60 m2)、仪器维修室(60 m2)、电路基础课程组(60 m2)、电子线路低频电路课程组(60 m2)、电子线路高频线路课程组(60 m2)、数字电路课程组(60 m2)、电工学课程组(60 m2)、信号与系统课程组(60 m2)、电磁场与微波课程组(60 m2)、基地办公室(40 m2)。
另有研究室若干。
2.3建筑形象:
从现代到古典的过渡。在尺度、色彩、总图布局上取得古典与现代的巧妙平衡。抽取原有建筑元素与比例。形象上尽量压低高度,总体五层、局部六层,造型强调水平线条,力求与原有舒缓水平的大坡顶建筑取得和谐关系。体量上强调体块的组合,呼应北国建筑的粗放有力的厚重感的同时,增加细腻的元素以及校园建筑典雅的风派。
3 彼时彼地 此时此地
  ———哈尔滨工程大学21B教学实验楼总体设计理念
3.1哈尔滨工程大学21B教学实验楼总体设计思想该教学实验楼设计是在理论分析与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其贯穿的总体设计思想以创建优质的教学实验环境,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为目的。
3.1.1联结理论 致密肌理:
与新建校园相比,传统校园的致密连续的肌理体现出丰富的院落空间层次和等级次序,同时也体现在街道、人行步道、线性开放空间等,产生了富于节奏感的动态视觉景观、空间体验和生活网络。在该设计中新建筑的介入保持和完善空间肌理,加强各部分开敞空间的联系,保持校园生活的连续性。使校园空间在增建时,仍然维持一个恒定的整体关系。该设计中保留延续重要步行道路,将步行道纳入到新建筑的内部,与玻璃中庭、架空层一起结合成新的步行通道,并延伸至新设计的门廊,新建筑在界定校园边界的同时也为校园提供了一个以内院为中心富有特点的入口门庭(图8)。
3.1.2 场所文脉 历史记忆:
师生需要一个稳定的场所系统进行自我和集体的发展。过于激烈的结构变动容易导致校园生活品质的下降。保持原有的象征和记忆,强化环境固有的特色和氛围,将场所精神具体化形象化。校园正从传统封闭的课堂转变为思想交流沟通的场所,开敞空间恰恰满足了这种开放平等自由的时代要求。建筑个体是整体环境的一部分,也是历史发展的一个片断。设计、首先是体现时代的,同时注重新老建筑之间在视觉、心理、空间和时间的沿承连续性,通过对物质环境的延续继承和发展原有的生活内涵与文化传统,从而达到建成环境与校园生活的可持续发展。
3.1.3轴线序列 空间秩序:
传统校园以三合院或四合院建筑通过轴线关系联接成严整有致、层次分明的空间序列,营造出庄重而又不失活泼的学府气息。并有利于学生对校园环境的认知。该设计中考虑小尺度和开放性的院落空间,新老建筑相互配合共同围合成一系列的广场院落,试图营造街道一般的动态空间体验。有意识的在轴线穿过的位置上留出过街的通廊,使视线可以对望,并保证了原有步行交通网络通达连续。新旧建筑之间创造了一个新的有盖顶的开敞式活动中庭,以灰空间的形式拓展了原有校园外部空间的主轴并制造视觉穿透连续。新的中庭扩大了学生的户外活动空间,并延续和连接了原有的步行流线,从而将新旧校园建筑空间联系成统一的整体。“柔性界面”提供更多积极的边缘空间,类似于“灰空间”,是非常积极的边缘空间,如柱廊、凹角空间、台阶、雨篷甚至茂盛的树木等。
3.2 哈尔滨工程大学21B教学实验楼方案设计的形象原则
“一种文化或一个社会的建筑表征主要由空间结构形式来决定,而不是它们本身的建筑细部。”
整体特色是在历史中逐渐形成的,新建筑作为一个“后继者”,它决定了先行者的创造是湮没还是流传下去。因此,建筑创作应当采取“瞻前顾后”的谦逊态度,尊重和强化已有的建筑风格,协调新旧建筑形象的差异,延续校园独特的历史风貌和人文气质。新建筑的形象处理最重要的是建立尊重历史、尊重环境的设计理念,以下是该方案设计过程中的具体原则:
3.2.1协调性原则
“最令人喜欢的文脉关系是用玻璃(幕墙)连接体将一个老建筑与其扩建部分连接起来,形成传统与现代特点混合的建筑,结果加强了整体的吸引力。”(林玉莲 胡正凡《环境心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从形象上来说,新旧建筑的联系首先表现在相互之间的联结方式上。新旧建筑直接连接,通常见于旧建筑的扩建,在其中插入一个连接体进行过渡是避免冲突的有效方法。在该设计中,连接体是新旧建筑之间的共享中庭,隐入立面之后,以“虚”的材料和构造为主,以中性的建筑语汇弱化新旧建筑在视觉上的冲突。而连接体产生的“虚”空间并不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往往能制造特殊的空间效果。“最令人喜欢的文脉关系是用玻璃(幕墙)连接体将一个老建筑与其扩建部分连接起来,形成传统与现代特点混合的建筑,结果加强了整体的吸引力”,新老建筑立面在中庭互相对比,充满某种戏剧性的张力,引起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更多联想(图9)。
3.2.2真实性原则
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吴仲超先生就主张在故宫内建造一些附属用的小房子时切不可仿成清式木结构的,他说“造了这几个假古董,人家也会以为别的也是假古董。”(陈志华《新旧关系———关于<威尼斯宪章>的一点说明》,《世界建筑》,1987)。
历史可读性的意义在于:过分的相似不是尊重和保护,它淡化了旧建筑所应体现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新建筑对旧建筑的尊重是突出其本身的历史地位,而不是由于过分的雷同淹没了真正的古董,校园的发展是一种连续的动态过程。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也将成为未来的历史。新旧建筑应该形成一种类似于岩土断层的肌理;不同年代的建筑层层积淀,相互交织,具有清晰的时间距离和空间张力。这才是真正地保存了历史,创造了历史。将21B教学实验楼设计定位为中介者的身份进入环境,它从附近的建筑形象中抽取元素并予以重新组合,通过这种方式融合周围的建筑形象。
3.2.3创新性原则
优秀的历史环境建筑创作是一种在继承传统和勇于创新之间的巧妙平衡,是对“此时此地”文脉内涵的真正体现。
新旧建筑通过视觉形象的相似性而取得协调,这是历史环境建筑创作的基本要求。但当前设计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仅仅以此作为建筑创作的目的,采用仿古的建筑形象去呼应原有的老建筑,如大屋顶、传统符号等,导致了许多纯“布景化建筑”的产生,这种做法缺乏对建筑审美内涵的表达。在今天传统符号往往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技术意义、审美价值。比如中国传统的大屋顶,其形制色彩体现了建筑物的等级,结构体现了传统的技术美感,细部装饰是传统手工艺的结晶。而当代建筑对大屋顶的模仿很大程度上已丧失了以上的建筑艺术内涵和功能意义。该设计中新建筑从纵向上对体量进行削减,控制与人接近的围合界面高度,弱化大尺度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建筑较高的部分尽量后退,采用退层、斜坡、水平线条等方式,消除视觉上的压抑感。对传统符号进行抽象,重视对其建筑艺术内涵的挖掘,力争在继承传统和勇于创新之间取得巧妙平衡,这才是对“此时此地”文脉内涵的真正体现。继承传统不仅是建筑形象“形似”的处理,更重要的是对空间、文化和生活内涵的思考,是对传统建筑艺术“神似”的借鉴。而勇于创新,可以理解对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的表达,而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对一种建筑深度,一种对视觉审美背后建筑艺术内涵的执著追求。

参考文献:
[1] 陈志华.新旧关系--关于<威尼斯宪章>的一点说明.世界建筑.1987
[2] 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方案设计:孙曦
设计单位:上海同设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在此感谢上海同设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徐秉芬院长对该设计的支持。)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现有评论:0 [查看/发表]


广告服务 | 招聘服务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V2.0版始于:April 18,2000 川ICP证B2-20080009
蜀ICP备09027272
Copyright © 1998-2024 A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