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登陆论坛 全新的ABlog
首 页 | 论 坛 | 每月话题 | 焦点推荐 | 行业动态 | 论坛导读 | 建筑书评 | 品 房企业会员 | 招标公告 | 对话建筑界 | 人才招聘
APP 帮助链 此刻在 Master 建筑瀑布 建筑师 ATD a+u EL domus | 北京 上海 广州 成都 武汉 重庆 南京 沈阳 西安 天津 杭州 深圳 大连
当前位置:

□ 刊发于
  《城市环境设计》
   2009年第10期

□ 阅读次数:5072
□ 现有评论:0

□ 查看/发表评论
 
八十·六十·三十
本刊
  纵观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完全可以用八十、六十、三十这三个词来概括。

  八十,
  指中国营造学社成立八十周年。
  中国国内对于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始于营造学社,
  而中国的建筑教育可以说也始于营造学社。
  作为一个民间团体,
  营造学社的成就,
  不能说后无来者,
  至少是前无古人。

  六十,
  指新中国建国六十周年。
  新中国的成立对于中国的建筑事业同样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
  从此,中国结束了长期战乱、被列强瓜分的局面,
  可以拿出大部分精力来进行建设和建设人才的培养。

  三十,
  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
  这三十年国内的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批又一批的建筑新生代成为建设的主力军,
  国人终于有了近距离膜拜国外建筑大师的机会。
  八十年——营造中国

中国营造学社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于我国建筑界,专门从事中国传统建筑研究和保护。 中国营造学社以古建筑为主要研究对象,其名称中的营造二字取自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一书。

历史
  “中国营造学社”的前身是“营造学社”。营造学社由朱启钤自筹资金成立, 开始于1929年的关于《营造法式》的系列主题讲座,是中国最早采用现代方法研究古建筑的学术团体。后来朱启钤为筹措经费,向支配美国退还“庚子赔款”的“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申请补助,将“营造学社”改为“中国营造学社”, 1930年正式成立。

  营造学社内设“法式”、“文献”二组,分别由梁思成和刘敦桢主持,研究古建筑形制和史料,并开展了大规模的中国古建筑的田野调查工作。1932年至1937年间,学社成员以现代建筑学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当时中国的古建筑进行了勘探和调查,搜集到了大量珍贵数据,其中很多至今仍然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

  抗日战争爆发后, 营造学社被迫南迁,辗转数千里,最终落脚于四川宜宾李庄。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营造学社坚持古建筑调查与研究,出版了大量专业著作。

  学社存在的十几年间,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创立了中国建筑史学学科。尤为重要的是学社积累了大量资料,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建筑人才,同时通过具体的行动积极倡导传统建筑文化,对20世纪前期中国寓中于西,中西并进的建筑设计思潮的形成与普及有着深远的影响。

贡献

  中国营造学社的历史贡献主要为:引入了西方建筑设计思想,创立了中国建筑历史理论研究体系,发现并整理了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了中国建筑文献,培养了一大批建筑人才等。

成员

  中国营造学社在1930年—1945年的15年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学术成果,这与朱启钤的指导思想密不可分,与学社组织机构合理、研究方法科学得当、人员配置精干多元有关,与20世纪30年代科学技术团体的学术间交叉融合的社会大背景有关。学社成员的组成,具有多元性、人文性、科学性的特点。

  学社最早是以历史文献学为主体的各个学科的学者组合,而且理科学者的文史哲功底也都很强。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大学者,既有出国留学背景,又有深厚的旧学功底,这是1949年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学者不易具备的。刘敦桢、梁思成和林徽因这些建筑学领域学者的文献学功力,不是后来建筑史学者能够超越的。

  中国营造学社的人员构成:社会名流、财界政界人士(张学良、朱启钤、阚铎、周诒春等)、历史学、文献学、金石学、考古学、图书馆学领域:陈垣、梁启雄、叶翰、胡玉缙、马衡、叶恭绰、江绍杰、陶湘、孙壮、卢毅,日籍学者荒木清三、松崎鹤雄、桥川时雄,美籍学者瞿孟生、温德、费慰梅,德籍学者艾克、鲍希曼
人类学领域:李济
社会学领域:章元善
地质学领域:朱家骅、李四光
物理学领域:李书华
化学领域:孙洪芬、任鸿寯
建筑学领域: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陈植、莫宗江、陈明达、卢绳、龙庆忠、鲍鼎、庄俊、杨廷宝等
古建筑技术领域:马辉堂、宋华卿
营造厂商:陆根泉、钱馨如、赵雪访

学术活动

  中国营造学社特别重视实物调查、设计规划、专题研讨等学术方面的具体活动。从1930年到1945年前后的15年时间,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中国营造学社在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林徽音等的努力下,调查了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浙江、湖南、江苏、辽宁、云南、四川等省近200个县。1937年以前详细调查测绘的古代建筑有大小建筑群206组,调查建筑物2738件,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我国现存仅有的唐代建筑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南禅寺,天津蓟县观音阁,河北正定隆兴寺,都是中国营造学社成员发现并测绘的。

  此间,在梁思成的主持下,中国营造学社还对北平故宫建筑进行了测绘。而战争期间所测绘的西南地区古代建筑图稿则无法统计,这些均对保护历史文物及其资料做出了巨大贡献。

  学社还接受委托,制定北平13座城堡、箭楼的维修计划、曲阜孔庙的修理计划、南昌腾王阁、杭州六合塔的复原修理计划等。另外学社成立之初还创办了《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刊登调查报告、建筑实例以及研究成果。《汇刊》共出版123 期,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进一步扩大了学社思想的影响。

  这种身体力行的活动不仅影响了同时代其他相应建筑的风格,更重要的是在更深的层面上填补了当时古建筑资料贫乏的现状,使“复兴传统建筑”思潮的形成成为可能。

文献整理

  中国营造学社很重视文献研究工作,并专门成立有“文献部”,对中国古代有关建筑的典籍进行收集整理。如宋代的《营造法式》,元代的《梓人遗制》,明代的《园冶》,清代的《一家言•居室器玩部》等。另外又通过学社职员身体力行的研究调查著书立说,绘制图样,制作模型。不断丰富和完善传统建筑文化的思想与理论,使其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如梁思成的《清式营造法式则例》、《中国建筑史》和《中国建筑史图录》。

  学社会刊《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在学界中享有盛誉。7卷23期共141篇文章,其中考证与调查类46篇,文献典籍整理类30篇,杂著类26篇,学术思想与理论探讨类15篇,图样与料例及工程作法类13篇,译文类7篇,文物建筑与保护类4篇。

  这些文献和论文直接影响了中国新一代建筑师,同时引导人们以新的目光审视中国传统的建筑,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建筑设计要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思想理论的普及。从而形成了20世纪前期颇具影响的“民族形式”建筑设计潮流,如南京中山陵(吕彦直) 、广州中山纪念堂(吕彦直) 、上海市博物馆(董大酉)、南京中山陵藏经阁(卢奉演)等。其中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被认为是“完全融会了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精神,特创新格”的作品,它的设计和艺术设计的成功标志着20 世纪前期中国建筑设计和艺术设计从传统走向现代所达到的水平。

人才培养

  学社设有“文献”和“法式”二部:刘敦桢任“文献部”主任,梁思成任“法式部”主任,这两位建筑师极大地影响了当时中国的整个建筑思潮。他们两人均在国外接受过系统的现代建筑理论,能以新的目光审视中国传统建筑和传统艺术,为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

  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进入中国营造学社后还需经过专业训练,这使得中国营造学社更像一所专门学校。中国营造学社的成员及其培养的人才,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的首批建筑教育者和建筑遗产保护者。建国初期国内诸多院校的建筑专业教师和建筑保护学者,如刘致平、莫宗江、罗哲文等,多出自中国营造学社。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营造学社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是长达80年的。
现有评论:0 [查看/发表]


广告服务 | 招聘服务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V2.0版始于:April 18,2000 川ICP证B2-20080009
蜀ICP备09027272
Copyright © 1998-2024 A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