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登陆论坛 全新的ABlog
首 页 | 论 坛 | 每月话题 | 焦点推荐 | 行业动态 | 论坛导读 | 建筑书评 | 品 房企业会员 | 招标公告 | 对话建筑界 | 人才招聘
APP 帮助链 此刻在 Master 建筑瀑布 建筑师 ATD a+u EL domus | 北京 上海 广州 成都 武汉 重庆 南京 沈阳 西安 天津 杭州 深圳 大连
当前位置:

□ 刊发于《城市中国》
   2013年第59期

□ 阅读次数:13593
□ 现有评论:0

□ 查看/发表评论
 
从工厂城到产城融合

从工厂城到产城融合

文/匡晓明[城市中国总编]+李丹[城市中国研究中心]

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化拉动着中国的城市化。代工制造业把中国变成世界工厂,而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仍将持续下去,金融危机之后,欧美试图复苏制造业的努力使中国的制造业状况更加为人瞩目。制造业在中国落实为一种特殊的空间形态——工厂城,从国有单位工厂城,到民营代工厂工厂城,皆有着不同于西方的基因。工厂城还在继续生长,本期《城市中国》试图描绘其现状并呈现未来的趋势。

追问工厂城

《城市中国》53期《克拉玛依》中的《美国的公司城》一文给出了工厂城的定义:“一个社区的主要居民都是某公司或公司集群的雇员,并且这个公司拥有此社区大部分的不动产。”工厂城在当下中国的样式更加特殊,但与美国工厂城企业办社会的基本含义是相同的。工厂城并非必然等同于工业城市或工业基地,工厂城的定义处在一个更小尺度上。工厂城的城可以不是真正意义的城市,而只是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结构、管理单元和共同体,一个清晰的生产生活单位,一个工业城市可以包含很多个工厂城。所以本期案例的着眼点是:一个工厂城其结构是否稳定?内部文化是怎样的?工厂城的封闭程度如何?和整个城市的资源关系如何?人口怎样在工厂和城市之间流动?我们既在一个较小的尺度上研究工厂城,又从工业城市的尺度考量整个城市的发展。

可以说,工厂城是中国在工业化阶段甚至当今的一种必然产物。在早期工业化阶段,工厂城这种方式具有最强的动员能力,生产的效率也是最高的;在今天,富士康这样的工厂城形式仍然最受招商引资的地方政府欢迎,已经形成一套固定的开发模式,可以有效吸纳就业。工厂城所谓的“造城”是各方配合、时势打造的。所以在这期课题中我们要问:中国为什么需要工厂城?工厂城的必然性体现在哪里?如果说工厂城是一种通向城市的过渡产物、将会坠落的共同体,为什么我们仍然留恋工厂城?中国的制造业优势还将持续至少10年,不会随着向东南亚的产业转移失去太多,且中西部已经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准备,工厂城现有的市场使得讨论具有意义。

产城融合:工厂城的可能性

除了正在崛起、进行中的工厂城,那些处于工业化末期或后工业时期的城市还需要考虑如何对待工业化留下的遗产。4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老工业基地的发展重点转移为城市改造。在工业基地的基础上,工厂城必须走向城市性,这也许是一个工厂城走向消解的开始。

所以我们的关注点来到产城融合。这一概念的提出针对的是人们的生活区仅仅是生产的居民点的状况,是对城市本源的回归。今天的民营工厂城用宿舍来代替住宅,用员工来代替市民,用廉价的工业用地建造宿舍,又走在了与城市化相悖的路上。对于规划者来说,要做的是在城市规划中纳入产业规划;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并非产业规划决定了产业,而是城市本身决定了适合发展怎样的产业,而产业规划加速了引导的过程。产业需要立体化发展,以往单一产业主导城市的工厂城模式也到了改变的时候。

本期课题循着这样的线索,从工厂城的具体形态出发,探讨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从政治、经济、社会角度剖析工厂城的方方面面,当然还有空间形态具有的象征和实际意义。开篇总述中国工厂城的蜕变,然后用经济学家的言论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描述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到中国的工厂城怎样被全球范围内风起云涌的产业转移浪潮所塑造。接着从一个个具体的中国工厂城案例入手,从典型的华南工厂城,到有着国有血统的工厂城,这些案例都切实反映出工厂城与城市的复杂关系。国外工厂城可以作为对照,昭示着中国工厂城的可能性,让中国思考怎样避免城市衰退和收缩。接下来的产城融合部分更深入地探讨产业和城市之间的关系,如何结合两者,也是规划者在城市案例中探索的方向,可以从中窥到工厂城的一些新走向。
现有评论:0 [查看/发表]


广告服务 | 招聘服务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V2.0版始于:April 18,2000 川ICP证B2-20080009
蜀ICP备09027272
Copyright © 1998-2024 A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