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登陆论坛 全新的ABlog
首 页 | 论 坛 | 每月话题 | 焦点推荐 | 行业动态 | 论坛导读 | 建筑书评 | 品 房企业会员 | 招标公告 | 对话建筑界 | 人才招聘
APP 帮助链 此刻在 Master 建筑瀑布 建筑师 ATD a+u EL domus | 北京 上海 广州 成都 武汉 重庆 南京 沈阳 西安 天津 杭州 深圳 大连
当前位置:每月话题 (主持:ATD) [投稿]
□ 本文发布于
2008-10-06 14:27:18

□ 阅读次数:42191

□ 纯粹建筑
□ 理想城市
□ 景观环境
□ 建筑历史
□ 建筑业界




 
众议:我看建筑教育(下)

编者按:这是一组即将在《中国建筑教育》第一期上刊登的稿件,作者包括老一代教授、著名青年建筑师、大型建筑设计公司高层管理、一线优秀新锐教师以及在校学生,全方位多角度解剖当今中国建筑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欢迎关注。

建筑学教育中的“双截棍”

魏皓严

在建筑学教育中,有两个基本的端口,一端是“社会现实”,另一端是“个人实现”。前者推衍细化出各类法定的设计规范、通用或者共谋式的行业范式、根基沉厚的专业成见、社会性的公共知识、民间的集体习俗、资本时代所建构的空间经济学规律、政府部门的政治意图与生态圈的平衡法则等等;后者则与个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冲破成见束缚的企图、对自身所重视事物的推广、向往自由的本能冲动等等联系起来。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谈到的“个人实现”不是赚大钱、住豪宅、坐名车、拥美女等被当下商业社会批发的所谓“理想”,而是指个人成长过程中逐步建立的基于自己对生活与社会完整看法的内心愿望。前者形成了建筑(学)的集体性特征,后者形成了建筑(学)的个人化魅力。

如果没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入洞察,那么建筑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只是图面建筑师、空想主义者,是只能想与说的“无用”之人,始终与社会保持着相互看不顺眼的冷距离;如果没有对个人实现的执着,那么建筑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只是没有自我意识的社会机器(零件),是职业人而不是具有自由意志的人,是社会生产链条上只具有生产价值的建筑师而不是个人态度鲜明、具有生活价值的建筑师。社会现实的一端与个人实现的一端都是很硬很实沉的,而它们之间的关系既是软的,又是相互牵扯的。两个硬家伙加上之间的软联系,构形为建筑学教育中的“双截棍”。

使用双截棍时手里拿着一根硬棍,将另一根硬棍挥出去;被挥出去的一根是通过两根棍之间的链条传力的,手里的力量加上挥出去的棍身重量通过空间运动获得加速度,从而在击打中产生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与速度,所以李小龙舞动双截棍的情形总像是在放快动作。双截棍中挥出去的一根与手里的一根是相对的,高手出招时常会将两根棍在手里换来换去,又形成了一层令人难测的变化。但是这些优点也使得修练双截棍比较困难,那就是力量与动作掌握不好的话,被挥出去的一根常会不期然地击打到使用者自己。这些状况恰恰就像建筑师必须处理的社会现实与个人实现的关系,所以说建筑学是老龄化专业,因为对社会现实的洞察与对个人实现的认识需要时间的积淀,对二者的权衡把握更需要时间的打磨。

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让(个人)实现积极对应(社会)现实,既是文字上的翻转关系,也是建筑学教育中的相互解析关系。作为建筑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既引导学生、也让自己对二者保持着必要的左右逢源。

从“两不毕业生”看中国建筑教育

冯果川

我在一家四百人的建筑设计公司任职,每年都会招收几十名建筑学或相近专业的毕业生。我本人也参与招聘工作,接触了不少求职的毕业生。此外,每年都有几名毕业生安排到我负责的设计部工作。所以,我对近年国内建筑教育的了解更多是通过这些毕业生。于是,我也就是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观察了。不管学校内部怎样教学,对用人单位来说最有说服力的是毕业生的质量,应该说我们不太满意。我将大多数毕业生称为“两不毕业生”,即一不了解社会现实,二不能突破创新。实践建筑师可以简单分为两类:一类是认同市场,进行模式化设计的普通建筑师,他们的工作是协助资本进行大规模、高效的空间生产;另一类是对市场和即有模式持批判态度,尝试突破的实验型建筑师。第一类建筑师是主力也是基础,第二类建筑师是少数,是探路者。二者既对立又互补,共同推动着中国建筑实践的发展。但是我们的“两不毕业生”正好两头都不靠。

“两不毕业生”并不是一无所有,他们学的是一身“学院派”功夫。只是“学院派”不是那种直面现实不为名利诱惑,专注精进的学院派,而是脱离现实,因循守旧的学院派。这些毕业生仿佛由过去的时代穿越时空隧道来到我们面前,时间对于他们仿佛停止了。例如,我每年都会问毕业生喜欢哪些建筑师,近十年的答案竟然没改变过。如果我把他们的答案整理成一个排行榜的话,高居榜首的一直是安藤、柯布和贝聿铭。当谈及当代世界上最活跃的建筑师时,毕业生们就往往吞吞吐吐。 “两不毕业生”除了对当代的建筑实践缺乏了解,对他们喜欢的经典建筑师的理解往往也只是表面化、标签化的。此外,在参加工作后,我们发现“两不毕业生”往往没有体系化的,有效的设计方法和条理化的工作习惯,工作显得比较盲目。他们的设计往往是掩盖在夸张、流行的建筑语言下的陈词滥调。

我们不能责怪学生,他们只是受害者。我们只能质问陈腐的教育体制和不在少数的问题教师。他们把校园变成库斯图里卡的《地下》中那个与世隔绝,时间也被窃取的地下世界。一些院校还不懈地巧立名目来画地为牢,美其名曰乡土建筑、地域性建筑、历史文化保护等等。

如果能向教育者进一言的话,我认为最重要的变革是开放,打破学院封闭的学术壁垒。开放就是要与世界同步,要与中国的建筑实践互动。改变教师队伍构成,通过外聘实践建筑师和外籍建筑教师担当临时或客座教职来强化信息的流动以及促成不同思想的碰撞。其次笔者以为应该将教育的重心从知识的传授转移到素质培养上来。这种素质教育包括观念、方法、能力、操守四个方面。在观念方面,首先是价值观的确立,建筑师作为知识分子应有社会责任感,建筑设计要为社会和大众服务,而我们的学院派教育却导致学生们孤芳自赏无视社会的需求。其次是建筑观念的转变。当代的建筑是对生活的设计,而我们的学院派建筑设计多年来仍停留在造型中心主义的阶段。在设计方法上,学院派传授给学生的是单一而粗糙的功能主义设计方法,设计分为彼此割裂的几个环节。实际上,当代建筑设计的创新往往是设计方法的创新而不是新造型的发明。国内活跃的建筑师的设计方法不少已摆脱这种功能主义的窠臼,以理性的分析为基础在环境、空间、材料、结构等诸方面之间建立恰当的关联,并使设计能够积极地介入城市生活。在能力培养方面,学院派有较完善的基本功训练却没有明确、系统的设计能力培养方案,类型化的设计课程并不利于学生的设计能力的培养。能力培养主要不是靠教而是靠练,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技能训练是建筑教育亟待补充的内容。最后,我们的建筑教育还轻视职业操守的培育,使学生缺少诚信的意识和坚定的原则。

忽视这四种元素构成的素质教育,我们的“两不毕业生”在进入设计实践领域后往往遭遇巨大的心理冲击。没有坚定的观念和操守,他们在经济利益的冲击下很容易放弃当初浪漫而空洞的学院派理想;没有扎实的设计能力和有效的设计方法,他们很容易投靠流俗的设计套路。也许这就是大量建筑系毕业生在工作后迅速地犬儒化,蜕化为资本和权力的工具的缘由吧。

一位在校学生对于建筑教育的思考

周璐菡

时间飞逝,转眼间步入建筑专业的学习已经两年多了。回望这两年,感谢学院和老师的帮助,让我幸运地在建筑的世界里痛并快乐地茁壮成长。我愿结合自己的体会,对建筑教育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分享。

一、注重基本功的教学,引导学生培养感性认识。

刚步入建筑学院,同学直接进入专业课的学习,这时会突然发现从前擅长的十八般武艺,赖以获得多年荣耀的利器,多数都失效了,于是难以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倍感困惑与迷茫。一个学期过后,同学仍发现自己进步甚少,何为建筑?为何学习建筑?根本摸不着深浅。于是不少同学陷入困惑和痛苦,甚至转换专业。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学院从一开始便需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专业,鼓励学生积极面对问题,防止学生走上理解的误区。

由于建筑的深入学习需要建立在强大的人文、建筑知识背景之上——而这也正是考入建院的理科生最为缺乏的知识储备,于是鼓励学生尽量多地阅读书籍并提供合适的书目和图书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专业课老师则可更多注重学生基本功的训练:抄图、写生乃至草图的勾画等。鼓励学生在设计前多做先例分析,通过对名作的模仿学习培养自身的审美观和空间感。任何学习都需要由浅入深,一步一个脚印。一再要求学生设计的想法,对于新生来说只会徒增压力。

二、循循善诱,正确引导学生思维。

大约经过一年的学习,随着一定原料的积累和对空间认识的加深,同学跳出单纯的模仿学习,开始强调设计的立意和想法,及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独特认识。在这样一个阶段中,同学常常容易陷入标新立异的想法无法自拔,花上设计周期的一大半来完成想法构思。而与此同时,很多老师一再要求学生的想法,对于不甚满意的方案构思则不予讲解。于是同学在自己和老师的双重压力下,熬夜、逃课,有的甚至一蹶不振,自我放逐。面对这些问题,作为老师,应该帮学生把握时间和分寸,正确引导学生思维。若发现好的构思就积极肯定,鼓励学生继续往下推敲结构和细节;对于一段时间想法构思仍不甚满意的学生,则积极指导其通过结构等控制因素完善构思并鼓励其加紧进入之后的设计环节;当同学过于执著于设计开始的想法构思,则可安慰开导其构思只是设计的一部分,并无确切的优劣之分,完整的设计才是成功。曾经有个出国留学的学姐提到,中国的专业课教师往往过于严厉,吹毛求疵,容易打击同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而国外的教师却恰恰相反,他们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对于资质一般的同学也是积极鼓励,少有苛责。国内的教师一般都非常的认真负责,如果能够再多一点耐心少一点苛求,便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和积极的心态。

三、慎重开设不同专业的基础课程

建筑学院通常开设有建筑学、城市规划和艺术设计等专业,而大部分的院校都采取低年级共享基础课的措施。不论是何专业,低年级学习的都是建筑设计。这就造成了非建筑学专业的同学在大三接触自己专业课时的迷茫。习惯了建筑设计的同学很容易关注细节,运用建筑的思维和手法解决问题。但这往往也成了自身学习的障碍。自己专业课的教师甚至要求:除了空间感和手绘的本领,之前学的都应忘掉。于是对于非建筑学专业的同学来说,大三又是一个迷茫摸索期。除掉大五实习和毕业前的准备时间,这些同学真正学习自己专业的时间少之又少。面对这些,学院或许可以为不同专业开设一些相应的基础课程,让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初就对自身专业有所了解和接触;即使相同的基础课程学院也可以对不同专业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课程要求,重点培养学生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有利于同学的学习和发展。

常有人说,建筑系学生太过辛苦,但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我们对建筑的满腔热情和建筑设计中的无限快乐。大三的我今后的路还很长,一路上有学院和老师的指引与陪伴,我们会做得更好。


相关链接:

众议:我看建筑教育(上)

相关讨论
[更多评论] [更多话题]


广告服务 | 招聘服务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V2.0版始于:April 18,2000 川ICP证B2-20080009
蜀ICP备09027272
Copyright © 1998-2024 A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