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世博会将“招”来怎样的一个中国馆?
李武英
|
中国馆方案征集有了初步结果,因为没有相应的方案公示,应征的中国馆方案究竟长得什么样也是大家迫不及待想要知道的。有关方案征集本身,也有许多可以评说的,但有关世博的一切事都要“低调”已是大家的共识,何况还有那么严格的承诺书,所以在之前大家都三缄其口。这两篇文章作为“一孔之见”,现在也还不算“马后炮”,供大家评论。
征集书“关键词”解读
在中国馆方案征集书中,有两个方面的看点,几个关键词:一方面征集对象是“全球华人”,“专业机构和业余爱好者”,另一方面是建筑要体现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这一主题,系统展示以“和谐”为核心的中华智慧;体现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蕴含独特的中国元素,体现中国“天人合一”的和谐世界观。
一个看点,向全球华人招标,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原来世博会是中国的,现在它是全世界华人的,所有华人都是联合阵线的战友,通过启用“自己人”来挽回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国际招标时把这种“挣面子”的机会都拱手让给“外人”的不良影响,是对遍布世界各地华人的一次“煽情”,同时也作为一次推销世博会的良好契机。
面向非专业机构的个人征集方案,只有在最有关国家民族的“脸面工程”才会出现。尽管在业界一直有方案征集不要资质的呼吁,但也一直是对“外”开放而对内关门的,所以这次真正打破惯例放开门户之见,不知道有多少斩获,因为没有更详细的对300多个方案来源的消息。据了解,因为有了这条,不少单位都提交了多个方案,一些建筑师的方案在不被单位看好的情况下,以自己的名义提交,还有不少小公司也都积极一展身手,尽管可能很多人知道他们“没戏”,但也踊跃参与,权当作表达爱国热情,当作一次建筑师的大练兵。
第二个看点,一提起来就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也更期待能立即看到征集来的方案。在尚未能如愿之时,先开动脑筋“猜想”一下:
“智慧”、“和谐”(注:政治术语而非美学术语)、“内涵”、“世界观”,这么抽象、哲学、高深的形而上的东西要把它融在一个建筑里,体现在建筑形式或功能或空间上那该是多大的挑战,更何况有关建筑如何体现“中国”元素,历来就是一个争论不休也一直争论不清的话题。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在这样的一个项目中,投标人首先要找到自己的理论基础,然后再适当地表达出来,还要让别人理解和认可,非得有大智慧不可,怎一个“难”字了得。
灯笼、锣鼓、长城、脸谱、牌楼、唐装、中药、生肖,能想到的具象的中国元素,可能都被想过了,如何巧妙地运用到建筑中,不知道有几个“高人”能想出一些“高招”?也许应该寄希望于那些长久远离中华文化的华人,置身“庐山”之外,没准能够“一语中的”,令人耳目一新,大呼妙哉?
更多的专业人士是会直接避开这些具象的障眼物而去追寻所谓东方文化的内涵。太极的阴阳相济、天圆地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内聚含蓄等抽象的概念体现在建筑中可能会是四合院、江南园林、柱列、翘角、花窗,叠加到一起立刻让人想起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因为中国馆的面积、高度等有明确要求,所以尽管体量上会大不同,但形象上可能会有神似。我估计也许这种类型的方案不少。
想大家还清晰地记得天安门广场上的国家大剧院招标,在那样一个敏感的地段,到底矗立一座什么形象的建筑才适合的问题,也曾难倒一大片人,今天中国馆的难度系数与之有得一比。一个是从环境、从城市文脉出发来选择建筑形式,一个是从精神层次来决定建筑本身,前者引出的问题是什么叫“和谐”(尽管当时还没有这个政治术语),后者引出的是什么是“中国”。大剧院在一轮一轮的招标之后,出乎大多数人意料之外地选择了安德鲁的“水煮蛋”,不可谓没有创意——跳出矛盾,另辟蹊径。不少人大呼“高,实在是高!”,却也被另一部分人耿耿于怀诟病至今日即将全面建成之时。
当然了,老安是法国人,他不在乎中国人骂甚至于很欢迎,因为越骂越红,接的活越多,可是现在是自己人,如果也像老安一样来个……,那怕不怕会被唾沫淹死?据我分析,经过国家大剧院的争论,有更多的人认识到“出奇”才能“制胜”,所以这种类型的方案也不会少,但到底往哪个方向“奇”,奇到何种程度,因为可能性太多,超出想象。
弱化了“标志性”使命
史上很多世博会都有“流芳后世”的标志性建筑,上海世博会在规划初期也不能“免俗”,在申博方案中由法国建筑师马丁·罗班设计的跨越黄浦江两岸的“花桥”方案先是被热捧,后又遭专家质疑,2004年被宣布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后,世博会标志性建筑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引起了多层次的关注,专家和市民都在积极地献计献策,“宇宙峰”、宇宙塔、等各种形式的建筑被披露。但是2005年11月,在“世博会与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的研讨会上,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副局长周汉民表示,世博会组委会已经达成一致意见,决不刻意为世博会造任何标志性建筑。不过这种决定并未能服众,2006年底在一次讲座中,世博会总规划师吴志强说,不少人向他提议,上海世博会应当有自己的标志性建筑物或构筑物。这个标志性物体,应该环保、节能、美观、大气、富有意义、代表未来方向、为世界所认同……
最终决定让中国馆成为标志性建筑可以说是一个折衷的解决方案。不过它所背负的所谓“标志性”的使命已减轻了很多,原以为会强调的节能环保什么的技术性因素也没被明确提及,转而从“上层建筑”的高度上提出了要求。
中国文化的对外表达需创新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参加的历届海外世博会中国馆,多是以传统建筑形象示人(见左页图)。最近的两届因为是统一由主展国提供的临时性建筑,在体现“中国”问题上多为具象的表达。不少人对2001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上万里长城和京剧脸谱的图片,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的十二生肖,对“中国文化”的对外表达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作家余秋雨评论说,设计者自以为很懂中华文化,却找不到中华文化的任何一个真正能吸引人的象征图像,找出来的都那么枯燥和简陋;几乎不知道当代国际间的高层审美趋向,把各国观众都幻想成了“爱国老华侨”;盲目高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魅力,以为满壁浮雕、四大发明、先秦诸子、珠算和出土文物会让各国观众停步仰望。他建议要以国际坐标来筛选和重组中国文化。
余秋雨的意见也引来了“板砖”——为什么要以国际坐标来筛选?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越是中国的才越是国际的。中国文化需要创新但应该是立足传统的继承性创新而不是抛弃性创新,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少,他们的立足点是只有传统的才是中国的,那些现代的都是人家的,要找到“中国”,只能在传统里去挖掘。
看看,让人头大的问题又搀和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这一时半会怎么说得清楚?给大家投标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个半月(开始只有一个月,后来才特意延了半个月),到底是走一个过场还是真心希望大家出谋划策?本来应该有很多的时间,可以很早就启动这个项目,伴之顺便再来一场有关中国文化的学术大讨论,影响和收益都会大得多。
期望值越高失望也就越大,这“真理”在重大项目中招标中往往屡试不爽,希望这次能有所创新和突破。
中国馆将直面世界建筑界
陈万里
国家形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时间由于历史的现象展示,体现国家形象的国家馆所需的解释不断在历史中变化着,就形成无形的时间与有形的历史的互动结构,国家馆的问题必定同时是历史文化的问题。
谁来设计中国馆
有人认为:国家馆是一个国家的文明窗口,应该请出全国一流的文化智者来设计。因为这个国家的文明不仅仅是以往世界博览会中国馆简单重复的京剧脸谱,文物灯箱,牌楼。
关于重要项目的优选方案,多为在一定范围或公开征集出“概念方案”,取各方案亮点综合,为我所用。世博会总体规划就是这样做的。现在的征集模式也是这个路子。
通过国际化大范围的无限制投标方式选择顶尖优秀设计方案,发掘设计拔尖人才的呼声由来已久。而这次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竞赛,为建筑师,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舞台。但这次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竞赛则明显的仓促,本来应该是可以有充裕的时间的。整个方案征集从发布到截稿只有一个月时间。
方案征集后,怎么评选,由哪些专家来选也是很重要的。不同的专家组合会选出不同的方案。北京2008奥运场馆投标结果得到国际国内的广泛认同,最大的因素是评委会的高水平与国际化眼光。
中国馆将体现什么精神?
中国馆除了功能适用,一定条件下的经济,到底需不需要超出一般的精神功能呢?精神功能对一个国家,民众起什么作用?需不需要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自己,需不需要站在世界建筑界的角度看待我们的建筑未来?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归纳,它深藏于人类的心灵深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将文化中的精华提取出来,再结合实际建筑所在地区的具体生活习惯、气候、地理、历史、人文与哲学文化,将其变成具象的城市和建筑设计,才能让本土的空间案例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变革、创新、鲜活、生动、灵气而深厚,应是重现东方文化精神高度,再创东方文化复兴辉煌的先行者、实践者所必备的优秀品质。走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道路,就是尊重自然、和谐,体现一种空间的亲切感,一种感动人的设计风格和手法。另一方面,从建筑设计的发展角度来看,需要一种超前的意识和创新,也需要超前的作品。
中国文化以整体自然为和谐的观念,不仅使华夏延续数千年并不断达到各种思想的巅峰,也是代表人类文明走向的智慧。在世界,世界城市面临越来越多的难题时,世界建筑界也在期待,东方的智慧,为城市的未来,为和谐,亲情做出有益的,有效的探索与实践——这也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以艺术,技术,独特的审美心理将使我们的建筑,再次达到深远,高雅,宁静的东方精神高峰。
不管站在哪个角度,中国馆都将直面世界建筑界。
设想应征方案的可能性
表现东方文化,首先运用一些新的高科技材料来表现传统的理念,其次就是历史符号学的运用,再者,我们要把生活中、历史中的精华文化提取出来,运用在设计中去。
假定应征设计方案中出现以山为主题思想的设计。中国古代的圣人说:“仁者乐山”。
人类生活与平原大地的关系虽然密切但其程度并不超越与山地的关系。人的生活的基础首先是物质的,物质的坚实犹如同大地。人类精神向往的无限的指向,正如高山指向无限的天空与宇宙,这就是为什么山和高山在中华文化中,在世界文化中总会有着浓浓的和最深的底蕴;
假定应征设计方案中出现以东方意境为追求的设计。从视觉艺术规律来说,就是从空间的平衡、节奏、韵律、声音、阳光、鸟语花香等方面,来达到感动人的效果。从审美心理层面来说,是一种亲切感、生长感、律动感、和谐感,直至精神上打动人的境界。
假定应征设计方案中出现以现代高科技为主线又融入了东方韵味的设计。在东方文化复兴大势大潮下,把中国的设计带到世界,把中国的新东方精神高度传递到和谐的世界,是我们自觉的追求,也是一种责任。哲学家赵汀阳说:“中国文化如果要在未来获得巨大的成功,就必须发展一种开放的讲究品质的文化,重新建立‘高端引导低端’的文化结构,这样才能以文化的优势而德治天下”。
假定应征设计方案中出现后现代主义提倡以反映大自然及人类社会内在变化发展规律的设计。意义,形态,内心的优雅高尚,中国是一个讲究精神生活境界的国度,我们是应该在中国馆的设计中延续表达这种东方特质,追求一种精神上的宁静与和谐。真正的和谐社会是从点滴积累而建造,精神的和谐才是真正社会和谐的前提。
附:纯粹建筑论坛相关帖子
世博会中国馆评选结果名单公布了
强烈要求公示世界博览会中国馆的入选方案和评委会名单
草根们,大家将自己的中国馆方案拿出来,我们先公示 |
[更多评论]
[更多话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