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登陆论坛 全新的ABlog
首 页 | 论 坛 | 每月话题 | 焦点推荐 | 行业动态 | 论坛导读 | 建筑书评 | 品 房企业会员 | 招标公告 | 对话建筑界 | 人才招聘
APP 帮助链 此刻在 Master 建筑瀑布 建筑师 ATD a+u EL domus | 北京 上海 广州 成都 武汉 重庆 南京 沈阳 西安 天津 杭州 深圳 大连
当前位置:每月话题 (主持:ATD) [投稿]
□ 本文发布于
2006-12-18 14:34:36

□ 阅读次数:37977

□ 纯粹建筑
□ 理想城市
□ 景观环境
□ 建筑历史
□ 建筑业界




 
关于90平米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竞赛的讨论

  为积极配合国家新一轮宏观调控政策而举办的“中国创新90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竞赛”评审工作现已圆满结束。本次竞赛由建设部住宅与房地产业司、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共同支持,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中国建设报•中国楼市》联合主办,金地集团、紫薇地产协办。

  自2006年7月12日正式启动以来,本次竞赛得到了建设部及行业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全国共收到报名方案800余份,经各分赛区初选后,组委会收到实际参赛方案614份。经组委会评审专家组五天两轮严格的初评、复评,以及为期一天的公开终评答辩后,最终评出优秀获奖方案65个,其中命题设计类42个,已有项目类23个。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精神,在住宅建设领域中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引导中小套型住宅设计与开发建设,促进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组委会将举办本次竞赛活动颁奖典礼、获奖方案专家点评及获奖方案专题展览。由此,就90平米进行论坛对话。

  主持人:窦以德
  嘉宾:崔恺:中国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庄惟敏: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
  张华纲:金地集团总裁
  韩红丽:陕西省房地产协会副会长、紫薇地产总经理
  张纪文:万科集团副总经理

现场实录

  本次论坛主持人嘉宾主持是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本次竞赛专家委员会的委员,也是原建设部勘察司司长窦以德,掌声有请,下面主持任务就交给窦司长了。

  【窦以德】:各位代表,非常高兴,因为类似这样的论坛在国内已经非常多了,但今天非常特殊,因为今天的论坛主题就是结合这次搞的中小套型的设计竞赛展开的。刚才都介绍过了台上就坐的各位,一类就是张总,还有韩总这样的代表,他们是开发商;还有宋总,还有金地紫薇的,还有万科的,可以说是目前引领地产开发龙头企业的代表。

  再者就是搞设计的,像周藤女士为代表的,还有上海现代集团的,这是设计单位的代表。另外还有搞科研设计的,像庄教授,刘卫东刘总,可以说台上就坐的是三方代表,我们一起就竞赛展开话题。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把时间紧凑一下,我先来一个不民主,我先给我们在座的嘉宾出几个题目,请我们先谈一下,然后再自由发言。

  我先开个头儿,这次竞赛,刚才部里的领导,刘部长主管房地产建设的部长,包括几位房地产业司的司长都来了,还有质量司的,都来了。而且宋会长,作为房地产协会的领导,也是我们建筑学会的领导,把也是一位专家,也都对这次竞赛做了很宏观、很具体的发言,我想我就不重复了。

  这次竞赛用他们几位领导的话说,面很广,参与很热烈,也取得了应有的成效。我想在座的诸位就少谈成绩了,我们多谈谈下一步应该怎么做,或者找找问题和差距,我想这样会引起很多话题。

  我想先请紫薇的韩总,她现在已经做到了紫薇的一把手了,我想给您出一个题目,因为韩总中间还参加过评审,虽然她不是主要的专家,但她关心这个事,还投过票。我想请您谈谈,通过这次竞赛,也看了很多方案,您觉得从中小套型,或者是主流产品,在设计方面,或者在建设方面,您有什么好的建议,下面应该怎么做?因为韩总不但是设计,而且还接触到了市场,有很多想法。

  【韩红丽】:感谢窦司长。正如窦司长刚才说的,我是学公林建筑的,毕业以后在建筑公司待了七年,在紫薇地产刚成立的时候成了第一批员工,待了十年。我也做了六七年的营销,也搞过设计,结合自己学建筑相关行业的,谈一点自己的感受,我觉得谈不上经验。

  因为在这次评审过程中,在最后评审阶段,我来参加过一次评审,当时我是希望利用两天的时间,能够把我们这次参评的所有方案看一遍。我在这里谈一下看完之后的感受。

  第一点,实际上今天早上我也谈到了,我们叫做创新90,但是创新的户型不太多,这是给我的第一个观点。

  第二点,很多户型没有去结合生活,可能也跟这次参赛,有很多是在校学生有关系,真正跟老百姓的生活观念和生活理念没有做一个有机的结合。所以,我想这是大赛两点不足的地方。

  我谈一点创新90自己的建议。第一点,就是希望户更加人性化,空间更加合理,更能适应各个层面、各个方面的需求,那到底如何适应这样的需求呢?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回过头来看中国住宅的发展的时候,我们会说,陕西有陕北的窑洞,这是地方的建筑。那么现代建筑里面,我觉得侧面影射出来的问题就是结合区域环境的地域特点的住宅,在现代住宅建筑立面很少接触到,我觉得我很少接触到。虽然说全球一体化了,但这个方向,毕竟各个地方的气候条件不一样,可能对居住的要求,包括生活习惯的不同,大家对空间的划分还是不一样的。

  第二点,我觉得中小户型,相比较未来的中小户型发展来说,我觉得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建筑开发阶段是比较容易的,我个人认为更困难的在于对消费观念的引导。要让老百姓买房的人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愿意去买,我觉得这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设计得好,让老百姓觉得是好东西,在好东西的基础上,还要改变大家的理念和习惯。像我上次再一个场合说过,给一个刚毕业大学生的小年轻说,让你一辈子住一个90平方米以下的房子你买不买?我做过这样的调查,100%的人回答:不买。这个很可怕,确实是100%,我问过的人都不买,我最少要买100平方米以上,所以我觉得消费观念的引导也显得非常重要。我就简单谈这两个观点,由于时间就不深入谈了,也是自己最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窦以德】:我们韩总的观点是单刀直入。我想请金地的经理谈一谈,您有什么看法?

  【宋涛】:谢谢窦司长。这次参加中小户型的创新大赛,最大的感觉就是这个大赛还是比较成功,从大赛整个的操作过程,从参赛的人员,以及作品,乃至最后的评选结果来说还是蛮成功的。

  另外一点,我觉得成功的就是,我最近产品中小户型的评选,以及建设部关于中小户型的设计要点和标准的制订等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我感觉建设部有一个导向,就是产、学、研一体化,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务实的做法。为什么要产学研一体化呢?因为宏观调控也好,制订一些规范、规程也好,如果我们面对对的是商品住宅,就一定要政策研究、设计、开发、销售要统一起来。因为开发商在以前规范的制定过程中其实参与很少的,我们总是执行的。但是现在在上游制定规范过程中,包括中小户型的大赛,我们也能成为评委,我觉得这是把我们参与市场的一些感受,一些想法能够反映到商品住宅的标准上来。因为中国的经济从以前的计划经济发展到现在的商品房经济,其实我们更看重市场,更看众受众,中小户型的调控政策如果往下落实,一个是国家的宏观导向要落到实处。这次大赛很多产品都是非常成熟的,就是90平米以下能够多少可以做出来可实施的东西,这是我们关心的,这也是建设部关心的。

  另外,作为商品住宅,它面临一个市场问题,尤其是现在的商品住宅已经发展到比较成熟了。现在已经是有不同的购买方式,而我们这个消费群体发展到现在,其实也呈现出这样一个特征,90平米如果以后作为一个主流的产品,大量的90平米产品放到市场上,我们这儿多开发商,我们怎么把它推销出去?怎么让客户接受?这就是要对市场了解,对客户的需求了解,对细分市场了解。

  细分市场,我记得上午刘部长也谈到了,说到老龄住宅,还有主妇型的,还有家庭办公型的。如果用一个标准让所有家庭接受,显然有点牵强。那么怎么解决呢?我个人来讲,把我们的产品做到在比较成熟的功能上可变,可变之后它的适应性更强,这是一条路。

  第二条路,我们要研究各个细分市场,根据这个细分市场人的需求去定制这样的产品。

  我说了这些,我的一个感觉就是说现在能够产学研一体化的话,对我们政策导向的帮助是非常有利的,也是非常务实的。

  【窦以德】:今天在座的还有万科的张总,前一段他和万科部里合作搞中低收入的课题,我非常有幸参加了。让张总对精彩放一放。说到这儿,韩总,包括宋总,他们两个是开发商,也是产品最后的实现者,他们和市场接轨揭露出了很多问题。我看几位科研人员哪位接接梢,先谈一谈。庄老师先谈一谈。

  【庄惟敏】:虽然前面两位在评的过程中,我也是评委之一参加了。比如说90平米舒适是第一位的,90平米的户型到底什么样最合适?是两居室,三居室,还是四居室,其实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在投标参加竞赛的时候,一定是无准备的。我们在600多个方案里发觉有些方案很明显,打出的口号就是我要做到四居。他觉得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小还能做到多居室,但殊不知,这样在市场上的问题是很大的。

  大家知道我们有规范,居室的面积不能小于6平米。如果90平米做到四个居室,每个都6、7、8平米左右,这么分析起来,可能认为这样设计是不合适的。所以,我觉得第一个层面的途径实际上就是和简单的市场设计的应和。再比如说一些青年建筑师做设计的时候会从另外一个概念来考虑,就是说小,反而把居室做得很多,我想这种只抓其一,不计其余的想法,可能会引导我们在市场围核度方面存在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事实上这次的题目叫创新90,但是我认为创新体现得还不是特别足。创新难就难在它是一个系统,说我只是像工建设计一样在某一点上创新,基本上会带来其它的问题。我有一个印象,咱们曾经碰到过一个项目,就是深圳做的项目,它是一个3米层高的夹层,他的概念是一个(全灵活式),不是把厨房、卫生间固定),他的厨房卫生间是随意拜访的,而且是整体橱柜,他这个理解是创新的,但是创新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要技术层面,投资层面等,光创新一个角度来讲,要实现的话确实还是一个概念。所以,要从学校来讲,清华大学也好,其它学校也好,住宅设计只是这么设计里面的一个环节,但是这个环节在教学住宅设计的规范方法上。住宅和公建是有区别的。亚历山大有一句话,他说建筑设计的终极就是造型,在住宅里面有点变化,住宅的终极是生活,只有生活了,我觉得住宅才有市场。

  【窦以德】:庄老师的观点我是非常赞赏的。因为中国建筑的发展,包括公共建筑,大家都知道前一段争论非常大,公建的争论非常多,唯独住宅大家不争论。我建议大家为庄老师敢于挑战权威的观点鼓鼓掌。

  下面请来自上海的朱先生,他是这次已有项目一等奖的获得者,在我们这次竞赛之前,各地的建设项目大体上符合90平方米以下的允许申报,70%如果达到这个指标就可以申报,他们这个项目报来之后得到评委的一致赞成。我们鼓励自觉自发的做这种项目,我想请问朱先生对这种议题有什么看法?

  【朱望伟】:感谢窦司长。首先感谢组委会,感谢评委对我们项目给予了肯定,我们项目是上海2010世博的定向基地,应该说是市政府的项目,主要是配合世博圆区的动迁,迁到离上海市中心大概17公里的地方设计一个新城,整个建筑面积达到224万平方米,居住2.76万人的人口,我们申报了这个大赛,非常有幸参加大赛。

  我非常认同庄老师的观点,作为设计单位,上午部长也提到了就是精密设计,我觉得我们设计单位还要提出一个精确设计。为什么提出这样一个想法呢?大家知道,我们的动迁政策就是30换作90平方米的做法去做的话,如果没有精确设计的话,往往达不到对功能的需求。所以我们精确设计就是要把每一个平方米,每一个尺寸做到精确。他们精确了以后,基本上就不用二次装修更改得太多,我们把每一个功能,包括空调、阳台的功能,满足基本的功能都做了精确设计,包括管道方面的设计,我觉得我们应该做精确设计。

  为什么我们在之前做大户型的时候,比如说卫生间,按照国家标准现在最小到4平方米,我们原先做的6平方米,或者7平方米的卫生间就可以布置得比较随意。那么我们做小户型的时候,我觉得我们设计院要把这些尺寸做到最精确,包括厨房,卫生是厨房的开间,我们做到1950,然后做到2000,在这方面设计院也是一个集合工程,结合了水、电各功能集成的作用。

  还有一点体会最深的,就是我们在上海做的项目,是切合当地的生活习惯。刚才韩总也谈到了,就是一个时代问题。时代里面还有一个就是切合当地的生活习惯。大家知道,我们这次动迁的居民,这次世博会开的厂址在黄埔将的两岸,原先的居民都老城乡,他们原来居住的地方相对比较差,我们要让他们感觉到了那边以后,生活品质得到了提升,一方面在配套设施,包括商业、社区管理方面都有一个整体提升。第二方面,感觉搬过去以后还有一种归宿感,所以我们在设计上,一方面考虑上海居民的要求,又考虑南北通风,结合上海的生活习惯,做了架空,有一些活动的空间,还有一些过街楼,这些居民搬进来以后,感觉到还是和原有的居住文化有一种呼应的元素在里面。所以,我想这也是我们上海做的尝试,把这些和上海居住文化相结合的特点运用到设计里面去。

  还有一个,我们作为设计单位,要回归到一个根本,就是要做一些精确设计、准确设计,这样出来的房型才能够适合老百,这样的房型才能真正以人为本。

  【窦以德】:朱先生刚才讲到精确设计,我理解不是数字的概念,而是针对住房消费群体来做的设计。这次上海地区在已有项目里面报了一个项目,获奖的有三个,说明上海在这方面走在很前面的。下面请万科集团的张总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张纪文】:我觉得90平米政策刚出来的时候,有几个相关的人士大家一块曾经聊过,中国住宅面临的是供应和社会问题之间的不平衡,90平米(如此一个技术方式)是否能解决社会问题?我觉得这是给90平米太大了期望,不是90平米能干的?我相信今天的90平米创新,万科有一个分会场是80平米,我不知道它是否能解决与此相关的居住和社会问题,我想给它的承载太大了,创新很重要的原因是,如此技术的问题能否解决复杂的问题,所以我今天也想借这个机会说说万科怎么想的。

  我们首先看问题出在哪儿,问题不是出在房子上,不是技术问题,是社会问题。从社会问题来说,首先面临的是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收入不均衡带来居住的要求不同。

  第二个问题,不同的年龄阶层和不同文化背景带来的居住要求不同。

  第三个问题,不同的社会发展的不同成熟程度带来了不同的要求。当然从解决问题的角度,90平米的提出是进一步的。因为在供求关系之前是供小于求,或者是供略小于求的市场上,所有从事商业开发的房地产公司都会选择利益最大化,这是没有办法的,但是它不解决社会问题,它和其它产品不同的就是必须要解决社会问题。我们万科是分成三个层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个,在两年前,我们做了一个项目。它和建筑面积无关,他更关注的是中低收入者的居住解决方案是什么,其实更多的是从社会,从管理,从运营的角度来探讨整个中低收入的居住解决方案到底是什么,平米数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那次提出了其中一个解决方案,对万科的影响也非常大,当然不是终极的,那是从社会角度来看,我们至少往前走了一步,能做什么了。

  第二个,我们尝试为低收入人群,而不是中低收入,为低收入的人群居住,我们能做什么?万科建了第一个低收入者的廉租房,在广州开工了。当我们对于社会的居住需求分不同的层次来看的时候,其实它的解决方案决不只是平米数这么简单,也决不只是建筑设计这么简单,综合来看它是一个社会问题,跟政策、法规、相应的设计,跟开发,跟城市的发展都相关,其实还有文化层面和背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涉及到了,可能不是一个90平米能解决掉的。

  第三个,在整个政策的导向上,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居住的小型化和集约化是未来中国发展的方向。我觉得从产品的角度来谈这个方向可能稍微有点目的,因为需求是不同的,大家以什么方式需求的,对于90平米是怎么认识的,这一点更重要。所以在一年前,应该是国家还没有下来90平米政策的时候,在去年9月份开始做这个东西。

  第一,分清楚在中小套型里面主要需求是谁?基本上归结于单核家庭,也就是只有一个成人阶层的家庭。他们对于中小型,或者说90平米的需求都是很大的。但是他们出现了很大的分化,这个分化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单核家庭简单来说有三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刚结婚。第二种是有一个小孩,小孩很小,可能是改善,可能是二次置业,也可能是首次置业。第三种情况是老人。其实老人的情况比较复杂,我跟清华的庄教授也谈过,中国的养老和国外有很大区别,在中国的养老中间,90%是家庭养老,基本上不是以单核出现的,以多核出现的,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我们就提出这样一个情况,未来在中小套型购买的主要人群是谁?我们之前做研究,有两个,一个是22到29的人群,目前22到29介于中国婴儿巢和后婴儿巢之间,他们是相对低谷。对于这个人群来说,他们的需求会有什么变化,他们对中小套型首次值置业是核心,但是婴儿巢小儿童家庭的需求是另外一个话题。

  当我们做这个调查之后,发现传统的设计,传统的开发,所谓一居室、两居室,三居室、厅、厨房、洗手间等等这些观念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他们没有单独的生活经历,他们更多是自身自取的居住需求,因此把22到29的人群做研究的时候,发现假如他们购买中小套型,90平米不是一个界限问题,是如何开发适合于他们现在的生活状态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这群人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生活状态跟父母之间的状况,以及跟社会之间的关系已经出现很大不同,这个不同其实已经在颠覆传统住宅设计的很多很多要素。包括当时我在学校的时候,庄老师教的一些东西,我觉得都已经颠覆了。所以,当我们做第一轮测试的时候,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认为很好,很牛的,很创新的户型,客户不投票。这个真的是值得我们在中小套型的研究,今后对市场化表现的时候,我们真正需要忠实的东西。所以,作为万科要解决的就是未来的中小套型,或者是未来的单核家庭在购置小型化家庭的时候,他们的态度分化到什么程度,以及他们对设计有些什么要求,这是这个行业,换句话说是,产学研这三方面都需要研究,要看看有怎么样的需求和怎么样的要求。

  【窦以德】:刚才张总的发言也有代表性,因为台上的嘉宾有三位来自面对市场开发的开发人。我看张总说的观点,我发现台下在座的官员比较少,这也是他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个人插一个话,住宅不是一个简单的盖房子,不是卖汽车,卖电视机,住房是要解决社会问题,解决不好就出现动乱,动荡,不和谐,国家的资源怎么投入,怎么有效产出,这也是一个问题。当然相关的问题非常多,我相信在座的诸位,我们还是回到论坛的主题上,围绕着竞赛来谈。因为我们的竞赛出了一个题目就是90平方米,你怎么把它做好,回到这个话题上,我想还是请我们二等奖获得者谈一点看法,请问周总是哪儿毕业的?

  【周藤】:我是庄老师的学生。

  【窦以德】:我看周小姐的答辩非常精采,你的答辩就给你分了。你谈谈对刚才几位的发言有什么想法,因为你也是涉及第一线的。

  【周藤】:我觉得参加这次竞赛,我的个人收获还是挺大的。我现在对住宅的理解在逐步的深化。早上我听刘部长的发言有一句话给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责任感,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建筑师,售后责任感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把住宅当作百年大计来考虑。

  如果我们把住宅设计有一百年的寿命,那它以后的用途都有可能产生一些变化,所以我觉得建筑师要做的东西,我们不是要强加给他们一些生活方式,而是我们要设计的适合他们的生活。正好今天的题目我觉得起得挺好的,就是叫做性与可变。一个好的作品,应该给用户最大的自由化,能够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来做设计。

  我这次的参赛作品是本着这种思想设计的。住宅的空间上应该尽量灵活,布置形态要考虑各种各样的需求。因为我自己处在这个阶段,这15年来咱们国家的住宅变化特别大,现在社会上实施的东西差别太大了,并且随着个人生活也有很大的变化,比如是家庭成员不是那么单纯了,比如说有孩子了,有老人了,所以住宅设计就要考虑到老人和孩子等需求都要考虑到。因为我观察我们落下的老年人,他住在二楼,就不能下楼了。所以住宅应该考虑到方方面面。

  另外一个问题,每次大同学的家里去观察他们的生活习惯,经常会觉得非常可惜,有些东西完全可以设计更好一些,但是那个时候强调一些忌讳的东西,比如有些可以打通的地方就没有打通。那些东西我很强调,所以造成这一批住宅的寿命可能就到不了30年就被淘汰了。50年代有一些住房,每间房子都是13到15平米,这种房子虽然设计不是很到位,但是通过改造还可以使用,所以我觉得住宅空间设计应该考虑更多一些。

  【窦以德】:周女士做起设计,做起方案来顶呱呱的,各位专家都给了很高的评论。结果今天说起话来不是很带劲。我也在设计司工作一些年,我觉得中国建筑师可能受过去受教育的影响,还有工作局限,思维逻辑也有限。张总是从清华毕业的,就知道眼前的那些问题,当然这也没错,把自己的工作做得非常精,非常好,这可能和国外设计师的差别之处,介绍的时候和自己的设计理念就没有很好的融合。

  说到现在,不管是做80后的住宅,还是老龄化的住宅,下面我想请刘卫东先生讲一讲,因为他在日本去“修炼”过,日本属于高度经济发达的国家了,对住宅应该说解决得非常好,没听说谁跟小泉闹住房的问题,所以我看刘先生可以把这个问题,就你的体会,就你的想法展开谈一下。

  【刘卫东】:各位下午好,因为是很短的时间,我就把我的体会简单谈一下。

  第一个就是90平米到底有哪些争论。
  第二个就是90平米的方案哪些。
  第三个,想从设计的角度讨论一下这次设计竞赛的相关问题。

  第一个问题,从国家831到国六条出来,90平米的政策出来之后,举国上下轩然大波,在各个层面,各个行业都参与到其中来,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争论。我个人认为第一类就是研究政策。第二,设计单位从设计层面90平米如何设计。第三,从开发商的角度。

  我个人从业20多年,相当多的时间做科研,我自己最关注的是设计和市场,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看90平米的问题。就事论事说不清,大概这一个月的时间,我看了看日本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这一段时期,在基本解决了城市住宅的数量之后出现的问题。我最近也写了相关文章,叫90平米的面积与品质之争。我觉得目前争论很多,它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种设计与国外的住宅、设计发展,进行比较、思索以后,我觉得似乎好多问题能看得更清楚。

  首先和咱们国家在类似的阶段,我觉得有几个主要点,城市住宅数量基本可以。第二由于资源、可持续发展方面出现一些大的问题,住宅如何发展,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包括资源、社会、环境。其实说到90平米,从国家总体的精神来讲,它是一个住宅结构,但是我个人认为,如果从发达国家来看,相似点并不仅仅是这些。

  另外,从宏观来看,国民人均收入、居住生活本身确实有了非常大的提高了,从这个层面来看供求问题,我个人认为表面面积和品质之争,很多人说面积小下来了,不行了。其实我毕业之后,我们单位分的房子面积都是逐渐往上涨的。其实住宅重要的就是面积和品质,其实我把它归到两个问题上,住宅设计和住宅发展,究竟要面积还是要品质?我觉得这些问题发达国家解决了较好,值得咱们去比较和思索。最大的意义就是对住宅的发展认识,从设计到建设的意义就是一个启蒙和普及,让大家转变一下观念,在现阶段中国住宅的发展观念能真正转变一下,思想模式转变一下,在发达国家,从他们的建筑设计史上来看,本身也面临着很大的思维争论和前进的过程,我觉得咱们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也类似的之处。

  第二个,如果从这个大背景来看,从我个人来理解这90平米,其实我们和专家评判的时候,大家也充分讨论了一下,大家对创新的认识都不一样。我个人觉得,如果从上面的大背景来看,我觉得创新包含两大类。

  一大类,重点就是受面积制约比较大的,过去习惯大面积了,面积下来了,就侧重注重本身的东西,如何提高它本身的品位,我觉得这是一大类。当然也有些争论,因为咱们现在的观念,就是面向中低收入,要考虑到社会责任,居住的可负担性,在这种情况下集约。过去的好多问题我觉得并不是很明确,住宅设计本身就是住宅标准。过去咱们做的所谓中小套型,以前那些仅仅是面积小,不是多样性,现在的小面积,不是中等收入者居家的概念,70、80平米一居,怎么住合适?我个人认为,住宅的情况结合这次设计情况进行很大的改观。比如出现多户的真正居家的新型高潮,其实在日本居住上也有优点,他们探讨满足现代需求,把真正居家的新户型开发出来,我觉得亮点很多的,不仅仅是设计层面的。

  第二个层面,从国外住宅建设的经验来看,在座的对住宅研究得比较多了。不管在什么时候,其实都面临着很多课题,这就是住宅和公建不一样的地方,它承担着社会责任。这次90平米,可能也让好多设计者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关注社会,关注住宅发展,它的建设发展方面也应该是很重要的。我个人认为这个创新比前面那个创新更具有意义,因为它也适应未来的发展。总之,我觉得是两大类,我看了大概两百个方案,总体感觉还比较好。

  第三个,90平米住宅,刚才窦司长说让我对设计提意见,其实我感觉也很悲哀,悲哀的最大一点,改革开放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比如说城市住宅调研,包括小康住宅,其实一些公共住宅本身的基本原则,选择了相当多的方案,但是现在做设计的,从设计层面来看好多东西没有得到肯定,过去究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都没有得到肯定。

  这次我也有幸参加了评审,套型的真正意义就是居家,就是面向中低收入者,可能他终生只有一套房子,比方说把他分为三类,比方说50、60平米,它满足不了现在真正核心家庭必备的需求。我觉得表面好多方案少做了一间房子,旗帜这反映出来了核心问题。通过中国住宅户型的设计和国外的户型设计来看,第一条,住宅户型要满足家庭的需要。改革开放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开发者在导向,开发商在导向,这也是一个方面,咱们忽略了对设计的真正认真的研究。我的感受就这三点,谢谢大家!

  【窦以德】:我想开个玩笑,因为刘总是来自中国住宅中心,有两个部给他批了一个牌子,希望住宅发展中心能够在住宅方面做出很多基础性的工作。刚才我吃饭的时候跟庄老师聊天,我说我们中国很多住宅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很欠缺。

  我举两个例子,我看了很多日本住宅的图纸,发现他的厨房间不需要直接自然通风采光,我很奇怪,日本人是我们过去文化交流很近的,为什么他就不需要?后来有人跟我说,日本的煤气好没有尾气,没有毒害。后来我听周老师说他有一种排气的办法,直接把气排到室外去。再比如,我们的日照,这些问题我知道都有争论,而且听说有些高层领导还问过,怎么来的两小时,有些专家也说得不太清楚。我不知道在座的,我请教过一些专家,说好像是这样的,好像是那样的。庄老师组织80后型的设计竞赛,厨房的通风采光就很难处理,诸如此类的问题,希望大家谈一下。在座的都是设计院,让我做什么做什么,可是我们现在的技术工作也不够,我们对前端的研究,包括万科、紫薇、金地都在研究市场,这是消费群体的社会需求,反馈到我们设计上来,最后变成施工,建成一个产品。包括在座的诸位,也包括在座诸位(听众、嘉宾)一起努力下的结果。希望各位嘉宾总结一下,作为本次论坛的结束。我想首先有请朱先生开始,您听了大家的发言之后有什么感想?

  【朱望伟】:刚刚听了在座嘉宾的发言,我非常感触。作为我们设计单位,我觉得还是我刚才谈到的,从建筑设计层面来说要提倡精确设计。刚才大家谈到了,为什么我们很多建筑,大家感觉方向是对的,但是没有品质。我觉得一方面是系统工程,一方面是建筑设计室的基本功确实要从基本着手,什么是精确,精确就是准确,怎么样把我们建筑师的聪明才智用到建筑设计上来,我们的建筑才能真正以人为本。

  【刘卫东】:我很简单,刚才说过了,我觉得90平米最重要的就是一个思维模式,思维模式的转变很重要,但是一定要认清今后的发展核心是品质的问题。

  【宋涛】:简单的概括,我们还是刚才的观点,希望今后坚持产学研一体化,产业链高度整合,来实现90平米以下的商品住宅的政令向下落实和市场接受。

  【庄惟敏】:住宅设计要源于生活,又回到生活,还要引导生活。

  【周藤】:刚才上海院的设计师把我的说法都说了。因为我们院的研究历时也很久了,我觉得我们还要多从社会层面,从生活上,从各个角落来研究、深化住宅设计。

  【韩红丽】:住宅的创新不是标新立异,真正好的住宅应该具有高度的舒适型和持久的生命力。希望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创造出这样的住宅。

  【张纪文】:我们关心建筑住宅,更要关心住住宅的们。

  【窦以德】:看我有一个最大的感触,我原来也不知道所谓论坛搞到什么程度,想不到论坛嘉宾每个人的话题都非常尖锐,非常有深度。这是一个链条,中间哪个环节缺了都不可以,我想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像这样的活动多举办,多交锋思想,多出主意,我想我们的住宅建设会更好。谢谢大家!到此结束。
[更多评论] [更多话题]


广告服务 | 招聘服务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V2.0版始于:April 18,2000 川ICP证B2-20080009
蜀ICP备09027272
Copyright © 1998-2024 A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