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明清宫廷建筑国际研讨会11日闭幕
东方早报
|
为纪念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紫禁城落成585周年、中国紫禁城学会成立10周年,由故宫博物院和紫禁城学会共同举办的中国明清宫廷建筑国际研讨会日前在故宫召开,于11日闭幕。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及韩国、加拿大、美国等海内外80位专家参加了活动。
本次研讨会就中国明清宫廷建筑的设计思想与文化内涵、形制演变与历史沿革、艺术成就与技术特征、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以及明清两代宫廷建筑所反映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外宫廷建筑的比较研究等方面问题展开了讨论。
中国紫禁城学会会长朱诚儒指出,现代紫禁城的基本格局在明代建立,建筑主体则形成于清代。清兵入主中原后是世界格局发生大变化的时期,欧洲资本主义正通过原始积累达到高峰,但当时中国的农业、手工业经济在与西方大工业下制造经济的碰撞中,呈现出文化上不可取代的灿烂,这在今天的故宫建筑艺术中依然可以看到。
故宫古建部副主任王时伟提出,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和传教士带来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使宫廷建筑艺术充分吸收了南方的竹丝镶嵌、竹雕等民间工艺和江南私家园林的手法,也融会了西方绘画艺术中的“透视”概念,使原来等级森严、礼制呆板的宫廷建筑在空间使用上更生活化、人性化。朗士宁和其学生王幼学、丁关鹏等绘制的“倦勤斋”通景画将室外园景引入室内天顶,从人的心理上扩大了室内空间;“翠云馆”等建筑的内檐装修则充分吸取了日本的黑漆描金工艺。
会议形成的学术成果也将对正在进行的故宫“完整保护,整体维修”工程,以及明清宫廷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与支持。 |
[更多评论]
[更多新闻]
城市新闻:北京
上海
广州
成都
武汉
重庆
南京
沈阳
西安
天津
杭州
深圳
大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