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登陆论坛
首  页 | 论  坛 | 每月话题 | 焦点推荐 | 行业动态 | 论坛导读 | 建筑书评 | 品 房 |  企业会员 | 招标公告 | 人才招聘
APP 帮助链 此刻在 Master 建筑瀑布 建筑师 ATD a+u EL domus | 北京 上海 广州 成都 武汉 重庆 南京 沈阳 西安 天津 杭州 深圳 大连
当前位置:最近新闻 (主持:admin) [投稿]

□ 阅读次数:7445

□ 纯粹建筑
□ International
□ 我的方案
□ 理想城市
□ 景观与环境
□ 室内设计
□ 建筑史
□ 建筑旅游与摄影

□ 建筑PC
□ CAD应用与开发
□ 3D软件应用
□ 平面设计
□ 室内效果图
□ 建筑外观效果图

□ 建筑技术
□ 结构工程师
□ 建筑施工与监理
□ 室内施工
□ 给排水工程师
□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 暖通与空调
□ 造价工程师

□ 考试及留学
□ 建筑系学生广场
□ 建筑教育

□ 艺味深长
□ 美术论坛
□ 似水流年



 
崔恺:没有技术支持中国建筑师做不出鸟巢
晨报
  新闻背景

  一直不太受公众关注的建筑,近一段时间却成了新闻热点,这也使得即将在本月20日举办的中国首届建筑艺术双年展更引人注目。但开展前,3位极有影响力的建筑师却退出了筹展工作。人们不禁要问:三位建筑师退出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双年展和中国建筑界到底怎么了?
  在对媒体保持低调很久后,近日,本次“停工”事件的当事人之一、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崔恺终于就这些问题接受了晨报记者的专访。

  关于“停工”
  ●原因:“组委会没有有效和正常的工作程序,很多事情是秘书长一个人决定,而她又经常出尔反尔”
  记者:你们在8月1日的公开信中表示停止工作的原因是因为资金问题但是后来场地费问题得到了解决你们最终却还是完全退出了展览的筹备工作。那么停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崔恺:资金问题其实反映的是组委会工作不力我们在公开信里已经很清楚地表达了我们的想法:场地费直至开展前一个多月还没能落实这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表现。其实我们在得知资金困难时,为了使展览更好地进行,我们也找过赞助,也曾经有热心建筑的人士拿出过50万借款,但组委会却没有按照借款人的愿望全部、及时支付场租,而是挪作他用,所以后来我们停止了这方面的工作。
  公开信后,作为房地产商、金典集团董事长张宝全先生拿出了80万,基本解决了场租费的问题,使双年展有了重要转机,我们对此也非常高兴。但是我们最终还是无法再继续工作,原因就像我说的,资金问题其实反映的是组委会的工作问题,很多事实证明,组委会并没有有效和正常的工作程序,很多事情其实是秘书长一个人决定,而她的决定又经常出尔反尔和强加自己的意志,使我们对她完全没有信任感。  
  出现这样的局面,我们很遗憾,也感到比较冤,可能接下来会出现一些对我们不利的宣传,但是我们不怕,因为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另外,我们这些人都是做工程的,我们的声誉是靠我们的工作赢得的,不怕捧或贬,不像有人靠媒体吹嘘过活。

  关于双年展
  ●审批:“对冠以‘中国’牌子的展览应该非常慎重。”
  记者:这次是中国首届双年展,而你们在建筑界又很有影响力,你们觉得你们的退出对中国建筑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崔恺:在我退出之后,也有一些建筑师向我征求是否参展的意见,我觉得建筑师应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判断。实际上,我也建议优秀的建筑师应该继续参展,否则这个展览就太商业化了。
  就目前双年展的状况,对于建筑界确实是有些遗憾。但是如果从“中外对话”的角度看,对于中国建筑师来说,不是多大的问题。因为和外国建筑师合作学习,不在于展览一个途径。据我所知,参加展览的很多国际知名建筑师都是在中国有业务,这些建筑师的设计作品已通过各种媒介介绍到中国,大家都比较熟知。而且,我们与国际交流有多种渠道,也还有其他各种展览。从我们的观点来说,要办就办一个好的展览。
  由于这次展览冠以“中国”的牌子,因此我们停止工作后,有的人总是把这件事和国家承诺联系在一起。对此,我们不能认同。一方面,事情发展到现在的地步,不是我们造成的,更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另一方面,我觉得,就展览来说,“中国”的牌子也应该慎用。国外的很多艺术展览都是以一个地理名字或者一个词汇来命名,比如“威尼斯双年展”,比如“圣宝罗双年展”,因为艺术展览是具有国际化和独立性的,很少有政府背景。在我国,各种展览当然需要国家相关部门来审批,但是我个人认为,尤其对于冠以“中国”牌子的展览,在审查名字的时候应该非常慎重,以免将展览的成败与国家的荣誉联系在一起。
  ●理想:“明晰的展览规则、可靠的资金来源、单纯的学术追求以及策展人独立的价值取向和艺术趣味。”
  记者:那么你理想的双年展运作是什么样呢?
  崔恺:据我说知,国际上艺术类展览一般是靠基金会支持,用企业基金支持艺术活动,而很少是靠临时的赞助,因为企业赞助往往需要回报,而艺术展览满足了商业回报的要求,那么它的艺术性和学术性就会受到怀疑。
  其次,需要由具有敏锐洞察力和高层次修养、具有相当学术地位的职业策展人来筹划。他们首先计划出展览设想,然后游说基金会的支持,再通过自己判断或者通过艺术委员会之类的机构选择参展人和作品,最后的成本控制也都是由策展人负责。而不是像我们目前所普遍采取的组委会制。因为如果艺术展览采用比较宽泛的、集体达成共识的理念,会缺乏探索性和试验性。
  所以,一个成功的艺术展览需要比较明晰的展览规则、可靠的资金来源、单纯的学术追求以及策展人独立的价值取向和艺术趣味。
  ●建议:“在目前情况下,还是应该由政府部门委托建筑师团体来主办。”
  记者:就目前中国的情况来说,缺少基金会的艺术基金支持,那么在这样条件下,双年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运作?
  崔恺:这次展览是由一家小型文化公司发起,虽然负责人也不是建筑师,但是这一点无可厚非。比较遗憾的是有关部门在审批的时候,没有严格地审查承办单位和相关人员的实力、业绩、操作能力以及口碑。实质的结果是,一个小公司在资金非常匮乏的情况下搞了一个很大的摊子,而且现在展览的商业构架很明显,加之重要负责人在建筑圈里的过往经历和口碑问题,致使许多专业化团体都不愿与之合作,这就很说明问题。中国目前没有形成基金会支持艺术活动的机制,也没有成熟策展人机制,因此对于这样的活动,还是应该是由政府部门委托建筑师团体来主办,而不是一个业绩欠佳的小公司。

  关于建筑
  ●差距:“我们最缺乏的是国际建筑界比较普遍采取的国际咨询方式”
  记者:由于很多在国内留下了引发争议作品的建筑师都参加了双年展,因此展览不仅在建筑圈、在社会上也很引人关注,人们期待这一次“中外建筑师的对话”,你觉得目前中外建筑师有哪些差异?
  崔恺:首先,必须承认在设计上中外建筑师在建筑理念、水平上确实是有差距存在的,尤其是与那些在中国留下作品的国际顶级建筑师。
  此外,在工作机制上,也有很大差异。在国外,一般是个性化私人事务所以及由此基础发展起的公司,设计组织机构比较合理,建筑师各司其职,形成系列团队,不仅整体素质高,而且服务工作也比较系统。而我们的服务范围比较窄,缺乏被业主广泛认可的整个设计过程的服务,所以有时会造成建筑完成的效果有缺憾。
  还有,就大环境来说,前期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项目策划方面不是很到位。一些项目,当初招标的和实施的项目不一样,与原来竞赛完全没有关系,这使许多好的实际设计到实施时就走了样,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再有,我们最缺乏的是国际建筑界比较普遍采取的国际咨询方式,对于一些专业性、技术性比较强的项目,国外设计师从一开始就在世界范围内调动咨询力量和专家的网络,采取一流设计师与一流专家合作的方式。比如在国家体育场“鸟巢”方案设计时,就请了一流的体育工艺师、结构工程师公司进行专业咨询。而目前,国内咨询还比较落后,所以这使得国内建筑师在做一些项目时,创新缺乏技术含量。
  ●风气:“北京盖了一个大剧院,各地也争着盖大剧院,不管有没有人演、有没有人看。”
  记者:一些很“创新”的建筑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很多人担心中国建筑风气有追求怪异和奢华的趋势,你觉得中国的建筑风气是什么样的。
  崔恺:当今中国建筑风气的确有些浮躁,而且追风现象也很严重。
  北京盖了一个大剧院,各地也争着盖大剧院,不管有没有人演、有没有人看;上海盖了一个金贸大厦,各地就开始攀比超高层,不管是否需要、是否有市场;北京现在又要盖“鸟巢”,如果各地也这样效仿,那将是非常可悲的。
  国内建筑风气的问题就是要解决追风的问题,还有就是“一刀切”的问题——要行就都行,要不行就都不行。其实,一些建筑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看法:“我觉得对于城市里的大量建筑,实用经济是最重要的。”
  记者:现在对建筑有了“安全、实用、经济、美观”的序位性要求,你如何看待这八个字呢?
  崔恺:我的理解,其实,安全就已经包含在实用的范畴里了。
  对于经济,今天不能简单地用造价来看待经济合理性,而应该看近期投入与长远运营的平衡点来谈经济,国际建筑界也是从综合平衡指标来看待经济性的。
  至于美观,不能否认,这两年出现了一些建筑师不太考虑经济合理性、不太考虑实用,而是徒有其表地追求美观,我个人不能接受。
  但是,我认为,美观就是建筑师的本能。建筑师这个职业就是要把一个实用的东西设计得美观。我对美观的理解是,美观应该比较得体,不能太突出自己,要和环境匹配。
  对于实用、经济、美观的关系,我觉得对于城市里的大量建筑,实用经济是最重要的,但是对于一些具有城市建设里程碑意义的项目而言,就不能按一般项目的要求来看待实用、按一般项目的造价来追求经济,而使建筑艺术创作的品质降低。

  关于“鸟巢”
  ●创新:“建筑的创新,归根结底是技术的创新。”
  记者:那么你觉得,像“鸟巢”这类很创新的建筑都是由外国建筑师在设计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建筑师做不出来呢,还是因为只有外国建筑师才敢做?
  崔恺:中国建筑师做不出来“鸟巢”。就我本人来说,让我做桌子大小的东西,无论什么造型,我都敢想。但是这么大的建筑,这样的理念,是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这不是建筑师能自己判断的,需要很专业的技术支持。没有技术支持,当然不敢想。
  因此面对新世纪国际建筑的发展,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建筑的创新,归根结底是技术的创新。晨报记者 王小星

  ●记者手记
  为什么采访崔恺
  崔恺说,在瑞士,你只要问行人或者出租车司机,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赫尔佐格(国家体育场“鸟巢”的设计者)的建筑作品和事务所。
  在北京,可能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崔恺。但是如果提起西三环边上那幢暗红色的外研社大楼,很多人一定印象深刻。这个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给无数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曾被群众选为新十大建筑的作品就是崔恺的代表作之一。
  崔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中国建筑设计大师,在建筑圈子里绝对是大名鼎鼎的人物,是许多年轻建筑师、在校的建筑专业学生的榜样,他的代表作,同样也是中国建筑师的建筑艺术水平的代表和标志。
  因此,当中国首届建筑艺术双年展缺少了他本人的参与和作品的参展,对中国建筑界来说是称之为一种“惊动”。
  在城市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建筑是记录城市并体现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而作为一个建筑师,他的喜好、修养、价值观念都会对城市历史的记录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我们关注建筑、关注建筑师,是因为关注城市、关注历史。
[更多评论] [更多新闻]

城市新闻:北京 上海 广州 成都 武汉 重庆 南京 沈阳 西安 天津 杭州 深圳 大连



广告服务 | 招聘服务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V2.0版始于:April 18,2000 川ICP证B2-20080009
蜀ICP备09027272
Copyright © 1998-2024 A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