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刊发于《新建筑》 2008年第01期
□ 阅读次数:5389 □ 现有评论:0
□ 查看/发表评论 |
|
|
“电影与建筑”专题设计教学札记
谭刚毅
|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武汉,430074)
“电影与建筑”专题设计教学札记
Notes on Architecture Design Studio of Film and Architecture
谭刚毅 李浩
Tan Gangyi Li Hao
摘 要 “电影与建筑”专题设计是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系在四年级进行的教学探索。在介绍该教学组织的过程中也阐述了电影与建筑的关联,并结合学生的《设计周志》详细分析了中期教学环节——“电影空间还原”的成果以及最终两份优秀作业的设计理念和设计过程。
关键词 电影 建筑 设计研究
ABSTRACT Film and architecture is one of the special topics in Senior’s Architecture Design Studio in Hu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paper expat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lm and architecture while introducing the education processing. The paper analyses the exercise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pace in film, the midterm of the education, and two excellence designs’idea and processing, combining the students’design diaries.
KEY WORDS film,architecture,research for design
中图分类号 TU-8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0-3959(2008)01-00-00
一 引言
人们习惯地将建筑主体描绘成更能被广泛谈论的媒介形式,如将建筑形容为凝固的音乐。而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更是为广大民众所喜爱,建筑师尤为如此,其中有着电影的专业背景或是有着“触电”经历的建筑大师也不在少数。
电影将时空迁移或凝固。电影工作者以其犀利和唯美的眼光,捕捉城乡不同的角落,营造着剧情所需的环境,渲染着情感,甚或幻化为虚空的景象,这一切都值得建筑师去思量,获取灵感。电影导演还可以拓展你对建筑和空间的观察,致使你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来理解它们,文德斯的《爱丽丝漫游城市》(●Alice in the Cities●)就充满美感地将纽约城描述为地理学意义上的峡谷和岩层。
将电影作为一种媒介和方法来解读建筑,无疑会深深地影响我们对空间的感知和理解方式。同时,作为艺术门类之一的建筑也经历着“现代性”的发展过程,电影以及其他艺术形式(如现代绘画)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对现代建筑发展的认识。许多现代建筑师效法电影在创造运动和时空互渗上的突出成就,进行新的建筑语言的尝试并传达现代建筑的理念,或许正如吉迪翁(S. Giedion)所说:“只有电影才能让人理解新建筑。”●[1]
本课题尝试建筑设计的一种出发点和一种“建筑”的可能性(解题);探索电影与建筑在形式语言和文化上的关联以及转译的途径和方法。本课题并没有将建筑引向边缘,因为仅从时空性和蒙太奇这两个重要的基因组判定,就无法否定建筑和电影的渊源关系。
这是一个“三无”设计:没有具体的基地,没有建筑的类型,没有设计任务书,就像没有剧本就开拍的一部电影。
●以前,电影就是我的另外一只眼睛,透过它,承载过去的历史、现在的真实和未来的梦想。它为我提供一种生活和思考的方式,透过它,我了解人,同样还有他们所居住的建筑和城市。另外一个层面上,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建筑语言和电影语言的交际同样令人兴奋●①。●
二 教学组织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前期准备与训练、案例研究、设计选题与策划、设计分析与表达四个阶段。学生在各阶段提交相应的阶段性成果,并对全过程做《设计周志》。教师在全过程中一方面扮演积极的讨论主持者,激发同学们的互相交流;一方面扮演思辩的合作者,将每位同学的具体研究课题引向必要的思考深度和逻辑自明性。
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形成“研究—策划—设计”的连贯性的思维方法。前期以老师讲授、学生听讲的课程(lecture)为主,这些课程最大的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思路,提供一定的理论背景,帮助学生了解和思考建筑学自身面对的问题以及建筑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中后期以学生展示研究成果或读书心得为主,老师点评为辅的研讨课程(seminar)(表1)。
开题后,学生们觉得这个专题并不像想象中的“好玩”,从前期研究到选题都感到非常困惑迷茫,两周来有如“云上的日子”,电影空间还原的训练则是苦中有乐,也有了些许的成就感,当进入设计阶段时,可谓苦不堪言,“极度寒冷”……
1 文献与案例研究:“云上的日子”
研究是专题设计必需的环节(research for design)。设计开题讲座《电影与建筑之关联》主要为学生展示国内外电影与建筑的研究现状和教学实践,以及如何将电影作为一种研究的素材和方法进行建筑的历史研究和文化解读。如电影《指环王》中霍比特人的家园、精灵王国、矮人王国、人类及贡多王国分别用夏尔(田园风光)、山庄(优仙美境)、巨型地下宫殿、罗翰城(Rohan)以及贡多的首都Minas Tirith 白城来指代呈现,其中“圣盔谷”堡垒和Minas Tirith白城“引用”古罗马或拜占庭帝国的建筑风格,对建筑对力量的渲染以及其中的隐喻不言而喻(图1)●[2]。由此引导学生可以从电影中的建筑影像或是城市的质感(cityscape)来分析未来城市的幻象●[3]或是对地域城市的意象。同时帮助学生由对银幕视觉效果的兴趣逐步过渡到能够以更敏锐的眼光来看电影,并就电影艺术场所塑造的方式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研究。
讲座《电影的语言》讲述的是镜头、景深、剪辑等电影语言和手法,启示学生从“建筑与电影”的本体论上理解和建构二者的关联,尤其关注二者在运动的基础上对空间和时间的认知与塑造,以及电影的叙事与建筑设计的program之间的关系。
●“充满了未知与挑战,因为什么都不懂,脑子中没有任何原型存在,我想这是最好的状态。”●
学生在相关电影的精细观看过程中并行进行着文献资料的整理和案例研究。案例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文献专论(monography)的翻译。翻译的过程也是学生们对专论精读的过程,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找寻电影与建筑既存的联系,也思考着从电影到建筑的“翻译”。从学生的《设计周志》中可以明显地发现翻译的过程加深了他们对专题的理解,并在设计中留下印痕。
2 电影空间的还原:“痛苦的快感”
电影中的建筑空间还原,既是增强观影和研究的兴致,也是基于Diagram方法的分析和表达的基本训练,为进入“电影建筑”设计状态做准备。
时间和空间是建筑和电影的一条共同线索。电影艺术从一开始就与建筑空间联系紧密,每一位伟大的导演都尝试加强这种联系。无论是建筑还是城市,只要是被电影选中,那么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主要角色●②。在电影中建筑空间经常需要严格地被确定在前景中,连同城市一起被设定于一个虚构的社会上●[4]。电影的空间存在于“平面”的镜头画面中,镜头拍摄所营造的空间可以还原成具体的物质空间,但心理感知和体验所形成的“空间”——心理空间(psycho-space)又如何还原?精神的和物质的空间在电影中依存和互借,我们能否厘清?
●之后的工作就是还原电影场景,分析镜头和人物的微妙心理的表现。电影是比较外化的艺术,这是它不同于小说的一个地方,人们看到是演员的表演而不是内心的独白,这点在我们翻译的文章中也有提到。
曾经读过文德斯的拍摄日记●[5],他作为助理导演参加了全部的拍摄过程。更能让人体验影片的诞生过程也是导演对电影和人生重新思考的过程。借由镜头传递的是导演心中的故事,而到了我的眼里亦变成我的。●
建筑中时间-空间的关系通常理解为三维的空间和第四维的线性的时间,而时-空性是电影最为本质的特性之一。电影是如何完成时间-空间的转换的?这一“命题”同样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思考。为此张昊同学对动画片●The Animatrix●(《骇客帝国》动画版)中的一部进行了分析,尤其关注影像中出现的时空“异常”现象和元素(图2):
这段影像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空间内,众多不确定的场景同时以不稳定的状态出现的情况。此时的空间稳定性(时空出现重叠)值得让我怀疑,这个空间是否是我们认识的常规的连续的存在?
●于是联想到量子的不确定性和非定域性。借助圈量子理论的“离散块模式”,尝试分析和深入该影像空间。
如何用离散块模式表达这种状态的时空?
如果空间是由离散块构成的,但是我们却感觉空间是连续的,如何消除这种矛盾?
假设:空间是连续的,但是就像是一块布,是由一根根的纤维编织而成的,充斥着纤维缝隙,如果这块布大到足够的程度……
结果:空间裂缝……
借助裂缝能够通过在时间轴上的移动来观察到空间的重叠:●
张昊同学“认为同时将时间和空间多重叠加这个命题很有意思”,并选取影像中空间量子化发生的场所,将其片段进行量子化,建立该影像的时-空理论模型(图3)。
此外,一个场景的感觉取决于如何汇集和控制包括叙事序列、人物运动、取景和摄影机运动在内的多种因素,电影导演完全理解并熟练地表现这一点。
(钱钊和肖朵同学)●选择了老师推荐的《春去春又来》(●Ki-duk Kim:Spring,Summer, Fall,Winter and Spring●)进行分析。分析的方法是结合屈米的理论。
关于电影的选用:电影终究不是主体,而是研究建筑的方式。电影中的场景,一般而言不遵循平庸生活的规律,而强调矛盾和刺激,这样才能引发观者的兴奋。建筑设计也是一样,就事件的诱发这一方面,建筑的确有值得向电影学习的地方。所以第一阶段研究的结论,就是从事件的发生入手,研究事件与空间的关系。可以说选取此部电影完全无关于拍摄技巧或者视觉效果等本体的东西,而是更加关注单纯空间里的复杂情节和人物关系。后来的分析图表也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通过该分析图中可以清晰看到每一个季节人物活动的轨迹,线条的长短表明了在某一场景中持续时间长短,线条的起伏则反映了人物空间转换的位移大小,不同线条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不同人物在空间上的关系以及人物(剧情)之间的关系,线条的疏密与间隙甚至清楚地反映出剧情的节奏,以及事件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图4)。
3 设计过程:“极度寒冷”
●接下来的事情变得有些痛苦,探索的过程就像没有任何预期同时又无法感知结果的行走,一切都在黑暗之中。张昊同学极度抽象的理论推演令人印象深刻,可是最后没有导出有任何指导意义的结果……
之后我的思维开始陷入混乱,一方面并不认为可以从一部电影中获得设计所需要的全部要素,一方面又试图保持出发点的单纯性。
麻烦的是电影作为一种混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其本身又包含了相当复杂的组成元素,使得在思考其本体内涵时有太多的走向却又总是不得要领。
或把电影看成是一个媒介,即回到电影本体,讨论建筑中叙事性的可能以及电影语言的转化……
之后的讨论非常的丰富,通过案例,却始终没有找到最后的答案……●
分析的案例中存在着向空间领域探索的电影和向时间领域探索的建筑设计,它们在各自的边缘上寻找交集,同时给设计的过程带来的是更简洁的思路和更具说服力的转译方式。但许多建筑案例和表达都富有很强的实验色彩,这给习惯了具象思维和形式训练的学生以更大的困扰。
为了避免被困在原地,最后教学选择在三个方面展开,即:
(1)电影的本体。电影语言的借鉴和转译,探寻电影媒介在创造运动和时空渗透方面可与建筑共通之处。
(2)电影的运作方式。电影的放映和观看,或作为产业的电影:它的生产和消费与都市生活的关系。这一研究思路可以说是让学生用“城市性”视角切入到身边的生活,是学生们相对熟悉的研究方式。
(3)电影中的建筑与城市。电影与现实的关系问题的思考转向对建筑与现实的关系问题的重新思考。
此时回到现实中的“基地”,找寻与城市的“接口”成为切实可行的出路。
三 设计成果
1 《CU (See You)on the Wall?——汉口旧城区的电影爱好者基地》:不仅是“看电影”事件的关注
李玲和肖朵同学在设计过程中一直坚持找寻电影与建筑的叙事方式。首先从电影的强制性中抽取出电影讲述故事的框架。
●电影的独特之处在于强制,这包括了观赏角度的强制,观赏顺序、时间的强制,观赏对象的强制等等。个人认为抽象出来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视点的,一是对时间的。换句话说,电影就是在整个完整故事发生的过程中,以强迫的方式让观众在事件开始后的某几个特定时间在某几个特定视点处观看这个故事。我想这就是我抽象出来的电影框架,无论其内容是什么,讲述的是什么故事,都可以看做是使用了电影的方式表现。所以,如果将这些内容换成我们的目标媒介,便能产生完整的设计。●
众所周知没有光就没有电影,没有光建筑也会黯然失色。建筑与光影的游戏应该不止于我们平常对建筑光(物理环境)的应用。她们也构想着用建筑原本的元素来重现电影,而不是照搬电影的元素或手法。比如用窗(光源、放映机),人的活动(胶片),墙(银幕),“影子”(就是电影?)。
电影的制作首先需要将光收纳到一个“盒子”里,观影也是一个参与光影游戏的过程。于是她们想到一个半透明的、如同投影屏幕的空间围合,里面有不同方向的光源,将里面人物的活动投射在外表皮上产生动态的投影。光源与人物的距离如同镜头的拉伸,灯照射的不同角度如同镜头的不同拍摄角度,还有半透墙面的角度也能产生不同的投影效果。因此,可分别从光源、镜头和银幕等这些最根本的电影元素进行类比和转化。她们还制作了1∶1的模型进行“试机”、“演练”,逐步接近“研究-设计-实验”的设计研究模式(图5)。
至此,人物活动和事件便成为设计研究下一个关注的重点。
●event-cities!不过还是看了很多中文的资料,不知道是否会有误解。这里摘录他的一些话语:
“如果你想要遵循建筑的第一条规则,那就是:打破规则。”
“建筑的游戏,纷乱复杂,规则重重。你可以选择遵循,或者打破。规则对于愉悦的重要性,如同情色场景里的束缚物一样。束缚愈强,愉悦愈多。”
“为了真正欣赏建筑,你可能需要制造一起谋杀”——个体与空间之间类似暴力般的强烈关系。
由此可以看出他对事件和空间错位的强调。他认为只有这种冲突才能引发事件,而建筑师的任务就是设计有事件的空间。他在建筑设计中,反复遇到的二种元素是:空间、事件。事件和空间是对等的,事件能改变和反抗空间,空间也能诱发和抑制事件。●
她们回到汉口老城区,选取被拆掉一半的武汉老里分(里弄)住区作为“外景”基地。这里的活动(事件)和空间形态都非常丰富,她们在现场调研过程中的经历成就了设计的灵感。
●破败、杂乱、喧闹的街面,为了生活挣扎叫喊的人们——转入一个里坊,安静、生活气氛十足的街巷,但感觉处处充满了监视我们的眼睛——再往里走,经过一道虚掩的院门,突然撞见了一个充满敌意的本地汉子,大声地质问来由——说明身份,验证身份;走出来一位大娘,用欣赏的眼睛看着我们,把我们请入屋内,发现从她的屋子可以很容易监视到街道的情况,而我们的谈话经常被左邻右舍的问候打断。
很直接地与建筑发生关联的一个故事,如果以电影的方式表现出来会是怎么样的呢?这个建筑应该是为外来者和本地人的接触而设立的场所,它可以将本地的生活如电影一样生动地向入侵者表述,也可以将入侵者的信息戏剧性地传达给本地居民,就像一个双向的对望筒,只是将现状强调、夸张、剪辑、戏剧化,从而强化了这样一种已经存在的关联方式。以上是对“电影武汉”的一种发展可能性。
……为什么建筑的使用者不是电影的一部分呢?他总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出现,而实际上在电影中更多是以第三人称来进行叙述。也就是说要让整个建筑给人真实的电影体验,必须让参观者也注意到自己的参观这一行为,以及对建筑的影响。简单地说,就是看到自己在看,但是那个自己仿佛不知道被看的事实。镜子的重复使用也许能帮上忙。
关注看电影这个事件,本身也是一种做法。前人做过影剧院,这种非常公众化的电影事件,能否把电影完全私人化,由放映者一个人控制,并且强调这个个人的动作?也就是说,画里一个故事,画外一个故事,画里的故事影响着画外人的行为,而画外人的观演行为又被公众(包括设计者)所关注。反过来,画外人的放映方式又决定了电影的放映……总之这类将电影本身作为事件,而关注参与的人的做法,还是可以进行的,问题是如何落实到设计。●
这里除了老里分社区里的住户外,还有租住户和外来参观人员,原住民的活动和生活状态与外来人员形成了“故事的冲突”。“基地”中的小学(将搬迁)触发她们做一个电影爱好者基地的想法,即一个影像工作室、爱好者住宿(青年旅馆)、观影、交流等的综合体。
在研究电影爱好者基地内的人群和原住区人群的生活方式和路径后,提出彼此的活动是“存在但不介入”的关系。于是利用先前设计的“投射-围屏”的建筑构造使二者生活的“立面”成为投射的影像交会呈现在墙上。人的活动方式和情节(program)决定了建筑的使用方式和管理模式,这些作为设计条件而预先“设定”,设计者所关注的是使既定的program空间化。program的设计才是设计者的本质工作。因而,该设计在空间布局上也满足两种人群的动线组织“存在但不介入”。同时在形态的设计上,该方案是将传统里分建筑的屋顶抽取形态要素,然后进行重构。这种强调理性分析的设计表面上与电影建筑的实验性不太契合,事实上有助于突破两种设计方法的局限性。
2 《十分钟,年华老区》:时间和叙事的试验
另一份优秀的作业《十分钟,年华老区——汉口过江隧道建筑三部曲》(图6),设计者玩了一个文字游戏,将短片集《十分钟,年华老去》(●Ten Minutes Older●)更换了一个字,一字之差,时空发生了些许的转换。
(该设计也是)●重新回到建筑领域寻找出发点
Event-City是屈米对于建筑中事件的思考,他试图通过电影语言的转译直接达成建筑的设计方式,可是后来的结果看起来更像一个形式的游戏,仅仅表达了观念而没有产生任何的功能逻辑。相反倒是一个媒体博物馆的设计对于动态媒体在建筑中的使用以及如何激发时间做了有意义的探讨。●
具体的城市有着城市事件和记忆。作品选择汉口,同时选择了这个旧城区正在发生裂变的一个剖面,过江隧道的通过处。旧时的记忆、城市的发展、拆迁带来的问题在这里提供了叙事的素材。
●《十分钟,年华老去》是很久以前看到的电影……从一开始我就试图讨论思维空间的表达形式,即空间的时间叙事性,这也是电影区别于绘画、建筑等艺术媒介的特征,而在这些短片里,由于时间的限制使得导演们不得不将对时间的表达强化,甚至更多地借助空间语言来强化时间的概念,这就如同给了我一个放大镜,能让我看得更清晰。其中一些特立独行的手法和全新的电影叙事模式给我很大的冲击。我强烈地预感到一定能从其中发现迷宫的出口。
就在这个时候,另外一个方面的寻找也有所收获,无意之中找到一本作品集,记录了一个北欧博览会当中一系列的展示建筑案例,详细地介绍了从策划、概念设计、建造、使用到拆除的全部过程。其中很多案例使用了光影或者影像作为表达的媒介,试图制造身在异空间的幻觉,有一些游戏般的构想像是在制造某种魔术,让我的思维大大放开。这些设计中每一个都极具个性和试验意义。
另外就是●Tool Architecture●看上去并不相关的书,却意外地发现设计者有使用电影表达或产生设计的习惯,将胶片还原为不连续的画面产生出静止的流动,这样的假相让人重新思考电影的根源——视觉欺骗和还原为静态的可能性。●
法斯宾德(Rain Werner Fassbinder)的一段话“我想用我的电影盖一幢房子。有些做成地窖,有些做墙壁,其他则做窗户” ●[6]给了这位学生以启发,他要用“建筑拍一部电影,讲述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建筑的故事相对于电影和小说来说是静态的,而且是纯粹抽象的。设计作业把故事的主题放在时间上,以此为原点开始找寻有关时间的电影,希望在同样纯粹抽象的主题的电影中可以发现其所要的交集。
设计最终选择的是《十分钟,年华老去》中麦克·菲吉斯(Mike Figgis)、让·戈达尔(Jean-LucGodard)和文德斯(Wim Wenders)的三步短片,从不同的短片中找到对应的设计方式组成一个系列的“三部曲”。
基地选在位于汉口英租界边缘的过江隧道的入口处,这个正处于时代裂变的区域集合了汉口几个时代的痕迹,设计者要讲述的是在这片土地上流过的时间,年华老去的十分钟。
●我希望以一种试验的态度介入设计的过程,我尝试打破有确定结果的设计方式,而仅仅扔下引起事件的炸弹,如果如屈米所说为引发事件甚至要制造一场谋杀,那我想要谋杀的是观者的常识,并以此引发他们对时间和这里所发生的事件的各自独立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建筑更像一个装置,而进入建筑的人将成为这场表演的一部分。
在带形地段上选取了三个点,设计的建筑对应三个不同的短片。
首先是穿越时间,麦克·菲吉斯的电影在一个屏幕上同时以四个画面叙事的电影是时间和空间平行和交错的游戏。不同画面分别处于一个家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导演作为家庭里的一员,却以参观者的身份穿梭于四个画面之间,和故事里的人(童年的自己、年轻的父母、年老的父母)对话。如果时间可以被压缩,不同的时间可以在一个平面上并置,那么如果将时间的断面压缩在相互平行的平面上就会形成一个相对静态时间轴,当人穿过这些属于不同时间的静态或者动态的画面时,是否等于穿越了时间,故事是否可以这样被讲述。相应的,计划邀请艺术家以特定的时代为主题在特定的平面上制造静止或者动态的影像。同时安置同样是信息载体的书店和CD店的功能,平行并置的展示结构和书架、CD架的形式对应。过街天桥的介入提供了穿越的通道。
第二个点以最后几分钟为主题,让·戈达尔用默片的方式穿插字幕在电影画面之中,如同陈列品前面的标签。而我将在这里设计一座小型画廊,陈列的是《旧城的最后几分钟》,拆迁后建筑留下的剖面被小心地保留,并改造作为画廊的一部分。留下的断面不仅仅是陈列品的画框,同时也是展品本身。一条堆满红砖碎块的遗迹也将被小心地保留。拆除部分新建的画廊和沙龙刻意地塑造光影,作为时间的隐喻,陈列品展示时代裂变的主题。一个被限定的双锥把视线挤压并打碎,产生交错的闪回画面。
最后是在江上,文德斯的短片描绘了病人眼中的幻觉。一些看上去像是在光线中展开的魔术,短短几分钟的驱车求救被拉长扭曲,时间在画面里似乎变得可视。我的设计以幻觉为名,提供一种不同寻常的观看方式。躺下来仰望环形银幕,部分视线通过半透明材质的漏斗与现实交错,寻求一种不确定感。夹在银幕和表皮之间的环形楼梯是真实和幻觉之间的间隙。时间在这里故意被延长。
四 结语
经过本次专题教学之后,学生们的感触颇多:
●想了很多,最终表达到图纸上的东西大概不到10%。
……突然觉得这个设计的好处,或者这一类设计——从非建筑的素材入手,其实是对建筑表现手法的一种训练,转译成了最重要的环节,这不就是建筑师所要做的事情么,将非建筑的东西变为建筑语言,将事件、主观感受、历史、文化……这些抽象的东西编译为建筑的语言。●
此次课题探讨的可能只是“电影—建筑”(film-architecture)或是“电影+建筑”,电影在此与建筑是平行或并列的关系,还有电影作为限定词(或修饰语)的“电影建筑”(cinematic architecture)●[7]或“电影城市”尚待思考。因而,第二次该专题设计的触角便“延伸”至城市:“FILM.CITY——基于电影语言的城市设计和表达”。城市是电影和建筑工作者都非常关注的一个主题和领域,在这里,“city”有如Internet域名的“国度”,“film”便是这个域名中“机构”的性质(修饰性单元)。
在本专题进一步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城市之时,也听到另外一种声音:认为建筑与电影的混种是现实生活的回声室;这一想法是华丽而迷人的,也是自毁的●[8]。这不免又让人想起将建筑形容为凝固的音乐,其中的损益可谓不少。如今又将建筑誉为“凝固的电影”,其中的损益又如何呢?□
李浩的作者单位为武汉理工大学建筑系。
注释
①本文引用了滕淼、张昊、肖朵、陈鑫、李玲等学生的《设计周志》。周志基本上是原文引用,除了对部分错误和师生的称谓进行了修正。这样行文的方式或许更符合“教+学”的过程特点,这也是受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手法的启发。一则完成了介绍该专题教学的开展、学生的设计过程等“叙事”功能,二则也达到了真切地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喜悦、痛苦等“表意”的功能。
②如电影《大都会》●Metropolis●,《奇·拉哥》●Key Largo●,《日落的林荫大道》●Sunset Boulevard●,《雕刻时光》●The Slience●,《维莉蒂安娜》●Viridiana●,《曼哈顿》●Manhattan●,《罗马假日》●Rome●,《地下铁》●Subway●,《蝙蝠侠》●Batman●,《精神病患者》●Psycho●,《后窗》●Rear Window●,《蝴蝶梦》●Rebecca●,《蓝天使》●The Blue Angel●,《最后的微笑》●The Last Laugh●,《银翼杀手》●Blade Runner●,《低俗小说 》●Pulp Fiction●等影片。参见:Hans Dieter Schaal,●Spaces of the Psyche in German Expressionist Film●(《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中的精神空间》),●Architectural Design●,2000(1):15。
参考文献
[1] Giedion S. Space, Time and Architecture. Boston:Th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46.
[2]牛牛鱼.电影/建筑美学——《指环王:王者归来》之白城.图像建筑,2005(1):92-99.
[3] Neumann D. Film Architecture:Set Designs from Metropolis to Blade Runner. Munich, London,New York:Prestel Verlag,1999.
[4]Schaal H D. Spaces of the Psyche in German Expressionist Film. Architectural Design. 2000(1):12-16.
[5]文德斯 W. 与安东尼奥尼一起的时光. 李宏宇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法斯宾德 R W,忒特贝尔格 M编. 法斯宾德论电影. 林芳如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7] Sch●o●ning P. The Manifesto for A Cinematic Architecture. London: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Publishers,2006.
[8] Rattenbury K. Echo and Narcissus. Architectural Design,1994(11/12):35-37.
收稿日期 2007-12-22
1a,b 电影《指环王》中的Minas Tirith城(来源:《图像建筑》2005(1))
1c 在新西兰惠灵顿郊外Dry Creek Quarry结合山体搭建的电影《指环王》的外景建筑模型(比例为1∶72)(来源:《图像建筑》2005(1))
2 动画片●The Animatrix●中时空“异常”的现象和元素
a 现在(进食状态)与未来(死亡状态)重叠的狗
b 现在(破碎状态)与过去(发光状态)重叠的灯泡
c 现在(天气晴朗)与未知时空段(绵绵细雨)重叠
d 多重复合——混沌状态
e 现在时空段的主体与未知时空段的影子同时出现
f 时间流逝速度——减缓
g 空间易于被控制——悬浮
3 ●The Animatrix●中影像的时—空理论模型(分析制作:张昊)
4 电影《春去春又来》中的场景—人物—事件分析(分析制作:钱钊、肖朵,指导老师:谭刚毅)
5 “电影与建筑”专题设计:《CU on the Wall?——汉口旧城区的电影爱好者基地》(设计:李玲、肖朵,指导老师:谭刚毅)
6 “电影与建筑”专题设计:《十分钟,年华老区——汉口过江隧道建筑三部曲》(设计:滕淼,指导老师:谭刚毅)
|
现有评论:0 [查看/发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