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登陆论坛 全新的ABlog
首 页 | 论 坛 | 每月话题 | 焦点推荐 | 行业动态 | 论坛导读 | 建筑书评 | 品 房企业会员 | 招标公告 | 对话建筑界 | 人才招聘
APP 帮助链 此刻在 Master 建筑瀑布 建筑师 ATD a+u EL domus | 北京 上海 广州 成都 武汉 重庆 南京 沈阳 西安 天津 杭州 深圳 大连
当前位置:新建筑

□ 刊发于《新建筑》
   2004年第02期

□ 阅读次数:4877
□ 现有评论:0

□ 查看/发表评论
 
自然水域与城市空间的双向渗透——丽水市滨江景观带设计启示
罗卿平 张召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建筑系(杭州,310027)

“The Two-way Penetration” between Natural Water Area and Urban Space
——Some Enlightenment Throught the Design of Lishui Riverside Landscape Belt

摘 要 城市滨水区是自然水域与城市空间相衔接的特殊地段,拥有水域与城市的“双重属性”。 “双向渗透”是实现和强化这一特性的重要的城市设计方法。通过浙江省丽水市滨江景观带的设计实践总结出一些经验与启示。
ABSTRACT Urban waterfront is a special area connecting natural water area and urban space and with a “dual property” of water area and urban space. The authors think that “the two-way penetration” between natural water area and urban space is an important urban design method to realize and intensify this characteristic. The authors also conclude some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through the design of Lishui riverside landscape belt.

关键词 双重属性 双向渗透 自然水域 城市空间
KEY WORDS dual property,two-way penetration,natural water area,urban space

中图分类号 TU-023   文献标识码 B   文 章 编 号 1000-3959(2004)02-00??-00

  由于人类生存对于水的依赖,以及过去对水路漕运的依赖,城市的形成往往与某水系息息相关。随着其他交通形式的兴起,水的漕运价值渐渐衰落,而它的水域自然景观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特别是近年来人们对于城市环境、城市景观建设的日益重视,城市滨水区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成为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地区。

  一 城市滨水区的双重属性

  城市滨水区一侧的自然水域,一般来说是一个城市中自然景色最为优美、生态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段,也是城市中难得的自然开放空间,它拥有开敞的自然尺度和宜人的水体景观。滨水区另一侧是紧凑有序的城市空间,它有着较为完整的城市功能结构和丰富的城市活动。由于两个空间之间的差异和各自的特点,因此在规划设计的时候,不能孤立地处理,应将滨水景观纳入城市整体开放空间体系,从整体、宏观的设计角度,加强滨水地段景观规划与原有城市规划之间的相互协调。而作为承接这两个空间的城市滨水区就必然成为体现这种宏观设计思路的重点地段。

  浙江省丽水市大溪江滨江景观带就是符合这一区域特点的设计实例。它全长4.5 km,宽约60~120m不等,位于城市南端。景观带的对岸是自然景色优美的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其北侧紧邻丽水市区。因此,如何完善城市景观体系,将自然水域与城市空间有机衔接就成为该项规划的重点(图1)。由于滨水景观带拥有水域与城市的双重属性,强化和拓展滨水景观带的这一属性,必然要求自然水域与城市空间在此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即以滨水景观带为载体承受自然水域与城市空间之间的渗透,使两者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 城市滨水区内的双向渗透

  滨水区内的这种渗透不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将彼此的特点渗透至对方的“双向渗透”,即自然水域向城市空间的空间尺度、景观要素的渗透和城市空间向自然水域的功能结构、城市活动的渗透(图2)。通过“双向渗透”使城市中融入自然水域景观,为城市带来自然的生机;同时使滨水景观规划适应城市功能结构并融入城市活动,为自然水域注入城市活力。

  1 自然水域向城市空间的渗透

  自然水域对于城市来说,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开敞的空间尺度。因此,在自然水域向城市空间的渗透方向上,空间尺度与自然景观要素成为渗透的主要内容。

  (1)空间尺度。尺度是外部空间设计的要素,它直接关系到人们对于外部空间的感知●[1]。大溪江自然水域有着空旷宜人的自然尺度,丽水市区则是亲切舒适的小城市尺度。尺度上的差异使得在方案中通过三个相互平行的层带,将自然尺度逐级收缩过渡到城市尺度,从而完成自然尺度向城市尺度的渗透。

  这三个层带依次是:滨水活动带、堤墙活动带和滨水城市活动带(图3)。最外层的滨水活动带,尺度较大,这一特征与和它紧邻的自然环境尺度相呼应。层带中没有视线阻挡,有利于将大溪江优美的自然景观引入北岸。堤墙活动带中通过植物、景观天桥和覆土退台建筑将空间加以分割,使得外层空旷开敞的尺度有所收缩,并保持了空间上的通透。内侧的滨水城市活动带,加入了许多商业建筑和浓密的植被,使得空间尺度进一步缩小,与城市尺度相协调。这几个层带既有各自的职能作用,又相互关联,共同完成自然尺度向城市尺度的渗透,构筑起丽水市的整体景观体系。

  (2)景观要素。在景观带中有一条水带贯穿各个景点,时而是潺潺的小溪、时而是粼粼的湖面,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激流奔腾(图4)。通过模拟水在自然界中的多种运动形态,用人工异化的手法,创造出变化多端的水景形态。将水体景观要素引入城市,使人们在领略大溪江自然水景同时,也能欣赏到多种类型的水体景观,不但拓展了水景元素的类型和价值,突出了景观带中水的主题,而且完成了自然水景向城市的渗透。

  2 城市空间向自然水域的渗透

  城市相对于自然水域,有着完整的功能结构和丰富的城市活动。因此,功能结构与城市活动就成为城市空间向自然水域渗透的重要内容。

  (1)功能结构。“任何的城市设计、建筑设计……要将空间放到具体的规定性和相关域去完成。”[2]滨水景观设计也是一样,原有的城市功能结构已经形成,它必然会对景观带的规划产生影响。在丽水滨江绿化带的空间结构上,充分考虑了城市路网结构和城市原有功能分区,保证了滨江绿化带与原有城市空间结构相互呼应,使得滨水区的景观规划与原有城市规划相协调(图5)。

  与滨江景观带相接的花园路、大洋路是城市的两条主干道,是较为开敞的道路空间。因此在这两条干道与景观带交汇处设置城市广场,开敞的广场空间与开敞的城市道路空间相呼应,使景观带中的重要景观节点布置适应城市结构的需要。景观带中重要的历史文物大水门以及附近的古民居点是老城区。通过设置文化广场和人文历史园区,保持了与原有城市功能分区的联系,并且将城市人文区域渗透到滨水景观之中。

  (2)城市活动。城市是为人服务的,其主体是千姿百态的人,城市在时间和空间上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各种各样复杂的活动。通过将城市的活动融入滨水景区,可以为滨水区域带来更多的城市活力。在众多的城市活动中,我们选择了商业活动、人文活动和集会活动作为城市活动向自然水域渗透的主要内容。

  在商业活动的渗透上:景观带中通过设置带状的夜市广场和点状的咖啡、茶室等休闲商业场所,完善了滨水区商业体系。景观带的旅游活动中渗透了城市商业活动,丰富了滨水区活动的内容,并且夜市广场带来了景观带的夜间活动,延展了活动时间。这些商业设施的设置,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休闲活动场所,同时也解决了一部分市民对商业活动的需要(图6)。

  在人文活动的渗透上:景观带中的大水门是丽水市重要的文物古迹,其周围有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民居点。因此,通过对大水门的适当修缮以及文化墙和文化广场的设置,来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展现丽水的民俗民风,既丰富了滨水活动的内容,也提升了滨水景观带的文化品位(图7)。

  在集会活动的渗透上:景观带在花园路、大洋路端头设置了行政广场和市民广场。前者面对丽水市政府,便于组织大型行政集会活动;后者靠近居民区,因而较多开展晨练、休闲活动。通过将两个不同性质的集会活动渗透至景观带中,不仅满足了城市各类集会活动的需要,也方便了滨水区大型旅游活动的展开(图8)。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用地不断扩张的今天,城市滨水区作为水域与城市之间的地段,是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域共生的独特空间。正是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使得它通过在空间尺度、景观要素、功能结构和城市活动几个方面的渗透,将自然水域和城市空间衔接起来,烘托出自然水域的景观价值。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要用一种宏观的眼光来进行城市滨水地段的设计,将滨水区的开发真正融入到城市的整体开发之中,使之成为城市景观构成的重要方面。丽水项目的实践,使我们在自然水域到城市空间的过渡的设计问题上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为最终解决城市滨水区域的合理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 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2]西蒙兹.景园建筑学. 王济昌译.台北:台隆书店,1971.

收稿日期 2003-07-20

1 丽水市滨江景观带总平面
2 双重属性和双向渗透
3 空间尺度的层级渗透
4 水体景观要素的渗透
5 城市功能结构的渗透
6 商业活动的渗透
7 人文活动的渗透
8 集会活动的渗透
现有评论:0 [查看/发表]


广告服务 | 招聘服务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V2.0版始于:April 18,2000 川ICP证B2-20080009
蜀ICP备09027272
Copyright © 1998-2024 A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