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建筑师采访稿 ——前田圭介·Keisuke Maeda·日本
|
建筑师采访稿
——前田圭介·Keisuke Maeda·日本

一、中国第一次举办"国际竹建筑双年展",你认为这个"双年展"对未来的中国发展,尤其是城乡建设,会不会产生影响?
竹,是中国的典型材料。在世界各地,双年展不计其数,但竹建筑双年展却可以对现代可持续建筑产生深远影响。竹在早期生长阶段,便可使用,且成本不高。在二十一世纪,国际竹建筑双年展将通过本土材料的运用,发展为全球可持续性建筑项目。
二、建筑师的作品如何走近乡民,走近乡村?
建筑,不仅仅只停留在楼房建造这一层面,它还涉及到环境创造。环境一直处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状态,比如:植物、动物、人类等生灵,经过漫长的时间,在这片土地上留下印记,形成环境特性。我认为,当地材料以及那些熟稔亲切的技术能让建筑走进乡民,融入周围环境。这,即是创造环境建筑。
三、你作为建筑师参与中国乡村建设,你的设计灵感源自何处?
我从宝溪的乡村风景、山川、乡民、动物、空气、竹林等自然美景中获取灵感。我要向世界呈现一个全新的可持续化宝溪,它在大自然的祝福中衍生而出。同时,我认为,宝溪将会成为全球“再造魅力乡村”的典范。
四、我们看了十一位建筑师的设计,每位建筑师在竹的运用上都有各自的特点。你在宝溪乡的竹建筑设计理念是什么,它与乡村文脉是一种什么关系?
不同国家的建筑师,运用不同元素来设计宝溪的建筑。我出生在日本,所以我了解瞬息万变的四季。在日式传统建筑里,人们经常能发现建筑图形与自然环境的一致性;那里存在着一种美学与精髓,人们通过接受大自然的方式重新诠释它们。在设计竹建筑时,我参考了日本传统的茅草屋顶。我必须想象出一栋能代表时代变换的可持续性建筑。“竹”,便是这种快速生长的可持续性材料。
五、你如何看待建筑与场所精神之间的关系?
建筑,即是环境。因此,这种场所与建筑间的模糊关系具有一定的可取性。地理位置被视作一种自然状态,与原始土地景观密切关联。建筑的存在,便紧紧偎依着原始景观。
六、能否从广义上解释建筑设计在这个深刻变革的社会中的作用?
在各种不同的场所,都能进行建筑设计;要发现近在眼前的宝贵资源,却并不容易。作为异国建筑师,更需要注意到当地无形的宝贵资源。社会应该整合建筑与这些宝贵资源,逐渐形成一种文化,就如同国际竹建筑双年展,让宝溪告诉世界,建筑正在这个社会里扮演重要角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