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建筑师采访稿——国广乔治·George Kunihiro·美国
|
建筑师采访稿
——国广乔治·George Kunihiro·美国

一、中国第一次举办"国际竹建筑双年展",你认为这个"双年展"对未来的中国发展,尤其是城乡建设,会不会产生影响?
通常情况下,只有一线城市才会在国际双年展或文化盛会这样的舞台上,将关于二三线城市发展现状的“乡村社区”主题推至聚光灯下。以“竹”作为双年展主题,自然而然地让人们聚焦在林业及建材产业。同时,这也成为一个绝佳的机会,来吸引全球关注中国乡村建设。作为策展人,我希望强调说明的是,本届双年展不仅仅是一次建筑展,更是中国及亚洲发展中国家“乡村社区”可持续重建的典范。
二、建筑师的作品如何走近乡民,走近乡村?
竹是当地常见的植物,而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其历史悠久。在建筑、园艺、家具等领域,竹还是一种结构材料。中国及亚洲文化里,竹化成意象被融入绘画、雕塑、诗歌以及音乐中。在这样的国际盛会里,竹这一日常植物布满整个社区,将逐渐形成文化自豪感。
三、中国社会正面临巨大的转型,你认为未来中国的乡村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形态?乡民应该有什么样的公共生活?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其GDP一跃成为世界第二,这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步向前。由此,年轻人离开乡村,前往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加重;当地工业生产能力下降。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让后者保持了平静而祥和的生活状态——老人们在人行道旁的长椅上乘凉,孩子们在街边尽情玩耍。节日就成了年轻人回家团圆的欢聚时刻。通过引进新兴工业项目以及职业培训项目,这种乡村生活模式会被重新绘制。人们会以家乡这些远近闻名的地方工业自豪,从而减少当地人口流失。新型乡村生活将越来越富有活力,每代人都会在此繁衍生息。
四、请你谈一个与建筑没有太大关系的问题——优化中国乡村建设的重点是什么?如何吸引年轻人下乡,回乡,创业?
对于中国乡村来说,创造更多具有发挥空间的就业机会,至关重要。良好的教育环境与丰厚的收入,驱使着年轻人涌入城市。因此,了解年轻一代的需求非常重要,尤其在这个信息化时代,网络连接了全球,每个人都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他人做对比。现在的当务之急便是完善地方教育体系,包括大学及职业技术学院。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当地部门应该与企业达成共识,解决人们的就业问题。我们应该把乡村“放在地图上”,来宣传自己的地方特色及传统行业,建立品牌,创造更多机会让年轻人回乡,并投身于家乡建设。
五、在这个项目中,我们看到了当代青瓷艺术馆、竹设计研发展示中心、陶艺家工作坊、生态民居示范屋、艺术酒店、设计旅馆、青年旅社等等。在城市做到这一切就似乎很困难,我们很难想象它们诞生在一个村庄里,这有可能做到吗?
宝溪乡地理位置偏远,不容易吸引游客。只要来到这里,游客便能置身自然,感受自然——斑驳摇曳的竹林、制作青瓷的粘土。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态住宅与度假式酒店就成了都市游客的理想选择。另外,基础产业的建立也具有挑战性。例如,林业与青瓷业即是双年展创造出的两大衍生产业。只要项目成形,当地部门就可以将这个“竹与青瓷之村”推向全球。如此一来,道路修整,公共交通实施到位,国内外的游客便会络绎不绝。
六、你作为建筑师参与中国乡村建设,你的设计灵感源自何处?
我认为,建筑便是地方文脉,而文脉即是生活、氛围与地方文化。二十世纪现代派建筑提倡实用性。因此,现代人意识到笼统的方法已经不能解决具体问题。理解“全球”与“地方”文脉,是在特定环境里创造优秀建筑的基础。我着眼于地方传统、当地材料及空间结构,来获得设计灵感。我坚信,学习当地文化与地方文脉能指引自己实现建筑“全球本土化”的平衡与创新。
七、我们看了十一位建筑师的设计,每位建筑师在竹的运用上都有各自的特点。你在宝溪乡的竹建筑设计理念是什么,它与乡村文脉是一种什么关系?
我负责一座小型陶瓷厂的改造项目——第十号项目。改造后的建筑,必须更舒适、更具代表性。我们按照工厂的制作流程来重组内部结构,以提高生产效率。为了纪念双年展,设计突出了“竹”与“泥土”两大主题。建筑安静地伫立在双年展这片土地上,被各种不同的情绪所渲染,代表了四季更替时当地变化多端的气候。当宝溪适应它后,我希望它能代表当地乡村生活的永久品质。
八、你如何看待建筑与场所精神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应该尽可能地使用地方材料来创作建筑,并代表当地的场所精神。当人们欣赏建筑物时,就可以感受到建筑所在地的文化、历史以及永恒的空间感。
九、能否从广义上解释建筑设计在这个深刻变革的社会中的作用?
建筑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技术、艺术、时尚以及其他文化痕迹,它记录了历史的文明。建筑的主人与建筑师会在建造初期,为一个具体环境下的特定建筑塑造一段“故事”。它,可以是一种创新技术;也可以是流传给后代的往事云烟;还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等等。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一个清晰的概念及方向可以产生积极地影响,创造出和谐、具有启承意义的建筑。
十、你是怎么看待低技术建筑的?当下发展低技术的可能性?如何"升级"低技术,使之更适合人居?你是怎么将这些细节融入进设计里的?
我们身处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里。随着全球变暖危及地球,世界各国开始认真商讨,声明自己的权利,并提出解决方案。尤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人口教育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保证现代化生活设备不是通往舒适生活的唯一途径。在当代社会,研究开发、分配可再生能源,理解、应用天然人类庇护所的动态学开始变得越来越流行。当所有人都意识到自己有义务将自然与社会资本留给后代时,我们便会开始调整期望值与对舒适程度的看法,以建立新的生活方式。同时,研究进展会让大家瞠目结舌,创新技术的研发与新型解决之道的产生将为我们带来更多舒适生活。
十一、中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建筑文化也不例外。从建筑师的角度去看,地方传统建筑技术和工艺有没有可能发展地更系统,以适合当下的应用。我们应该怎样去完善?
在建筑师逐渐理解地方文化及传统时,这就成为了设计过程的一部分。五千年的历史为中国创造出绚烂繁复的地方文化与建筑。多数建筑传统都是逻辑与智慧的结晶。正如橡胶轮胎来源于我们祖先发明的砂轮一般,当代建筑应该结合当前环境,学习、研究传统建筑技术,以创造系统的理论、适合实际应用。为了完善这些步骤,我们必须和政府一起建立建筑及结构工业体系。这是一种全民共同努力的公私合资合营方式。
十二、今天我们都在谈论"绿色"建筑和"可持续"的话题,但"绿色"不一定是可持续的。如太阳能电池板成本高,使用若干年后又不可降减。"可持续"包含了建筑对环境的友好意识。建筑应该是生态和绿色混合体,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可持续"的问题?
我认为,人类正在步入“全面可持续发展”时代。这不仅仅停留在环境与地球层面,更超越了我们的健康、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文化层面。为了保证人类与地球所有生物的生存,我们务必全力以赴,拯救自然资源,再生、循环利用资源。大家需要为后代发挥想象,并严格执行“全面可持续发展”计划。如此一来,我们必须以建筑遗产的形式,尊重保护文化及文化传统,让人类社会继续繁衍出丰富多彩的文化。随着激励计划在总体上对工业和社会政策产生促进作用,“全面可持续发展”便需要迫切关注人口教育问题。
十三、中国改革发展三十年,很少有建筑师关注乡村建设。目前,你已参与到这个项目中,今后你是否愿意将乡村建设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并不断地为之实践?
是的,这是肯定的。在我出生并成长的日本与美国,乡村发展已经非常完善。在中国,这个主题对于国家发展至关重要。过去的几年里,我一直关注中国的乡村社区。结合我们现在的项目以及与当地政府的关系,我愿意在关于建筑与乡村规划的学术研究里,不断为之实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