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登陆论坛 全新的ABlog
首 页 | 论 坛 | 每月话题 | 焦点推荐 | 行业动态 | 论坛导读 | 建筑书评 | 品 房企业会员 | 招标公告 | 对话建筑界 | 人才招聘
APP 帮助链 此刻在 Master 建筑瀑布 建筑师 ATD a+u EL domus | 北京 上海 广州 成都 武汉 重庆 南京 沈阳 西安 天津 杭州 深圳 大连
当前位置:设计与研究

□ 刊发于
《设计与研究》
   2014年第34期

 
百万庄小区之岁月变迁

百万庄小区之岁月变迁

朱迪

百万庄小区,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首都第一住宅区”,有着宜人的尺度,舒适的院落,曾是多层街坊式住宅区的典型案例。然而,近年来屡屡出现的拆迁传闻,让建筑界和规划界注意到这片居住区的变迁,因年久失修、生活方式改变和土地增值,这片代表着一个时代社会住宅模式的小区,面临着消亡的危险。曾经在其中居住过的建筑师,以其亲身经历和专业思考,为我们讲述了百万庄小区的岁月变迁。

历史背景
建国伊始,针对前苏联专家提出的以旧城为中心,以改造旧城为出发点的规划方案,梁思成先生和陈占祥先生共同提出《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史称“梁陈方案”——建议“早日决定首都行政中心区所在地,并请考虑按实际的要求,和在发展上有利条件,展拓旧城与西郊新市区之间地区建立新中心,并配合目前财政状况逐步建造”。这一“行政中心”之争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此后行政办公建筑的建设,既没有采纳“西郊另立行政中心”的意见,也没有完全按照“行政中心设在城区”的建议,而是根据形势和条件走了分散布置的道路。1954年,北京市委向中央提交了第一期城市建设计划,其中提出国家机关办公楼项目,将分布在三里河、百万庄、朝内大街和西单北大街等多个地点。为配合西部行政办公区的需要,将在接近行政区的位置,规划完整的‘邻里单位’(或称‘社区单位’),建造办公人员所需的住宅区,及其附属的小学校、托儿所、合作社、文娱中心等建筑。百万庄小区即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由建筑大师张开济主持设计,占地面积20公顷。
身为一名建筑师,我第一次看到百万庄小区的全景平面,还是在大学的《城市规划原理》一书中。书中讲解了现代居住区规划结构的演变:20世纪30年代,首先由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的理论,试图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从而改变城市中原有居住区组织形式的缺陷,其核心理念是主张扩大街坊,以小学校、商店、图书馆等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以小学校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来控制居住区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居住区内的道路限制外部车辆通过,以保持内部安静、安全的居住氛围;在“邻里单位”被广泛采用的同时,前苏联提出了“扩大街坊”的规划原则,即一个扩大街坊中包括多个居住街坊,扩大街坊的周边是城市交通,在住宅的布局上明显强调周边式布置。百万庄小区的规划时期正值中国建筑界全面学习前苏联时期,故充分吸取了苏式街坊的规划布局经验,并结合北京地区的特点予以优化,增加南北向减少东西向住宅,以单周边改为双周边布局,使之具有了中国特色。

规划典范 宁静祥和
百万庄小区以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划分各个组团,整体布局吸收我国古代八卦阵形式。以中心绿地为轴线,西侧为子丑寅卯,东侧为辰巳午未,沿逆时针排列于中心绿地两侧,均为三层红砖坡顶多层建筑,对称均质富有仪式感。中心绿地的北侧的中心位置为部级领导居住的申区,二层联排别墅并设有车库。小区内设有三所小学,分别是展览路一小、二小、三小,一小规模最大,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被保留下来的小学,现已成为西城区重点小学。从卫星照片上可以看出,几个院落既是彼此相对独立,又在整体空间中相互呼应合为一体。茵茵绿树之中,每个组团守望着一片宁静与祥和。
组团呈开放式设计,并无明显围墙,只以车行道路做自然划分。建筑沿道路布置,围合成一个个尺度适宜的内部庭院,小区中心规划大面积园林绿化,小学、副食店、百货店、粮店、理发店、门诊部围绕绿地布置在街坊中心,为组团内的居民提供必需的生活服务。那时住在百万庄的居民多在周边机关单位工作,计划经济时代特有福利分房制度,使得同一组团的居民既是邻居又是同事,人们上下班骑车步行即可。由于私家车并未普及,组团间的道路鲜有车辆通行,既不会对住宅造成噪音干扰又不会对行人存在安全隐患,孩子白天在小区内的学校幼儿园内上学,下学后在楼前院后随意嬉戏玩耍。
住区内建筑物的门牌号按逆时针以数字排序,诸如子区15门,丑区26门……每个单元六户人家,除转角单元外多为一层两户的对称户型。单元入口朝向组团外侧的公共道路,继而在内侧形成相对安静私密的院落。每户均有两个朝向房间,可以看到组团外侧公共领域以及内部庭院玩耍的孩子们。初次行走在小区里,外形相似的建筑、千回百转的庭院会让人觉得迷失,但对于成长在这里的居民而言,即使离开数年也依然可以熟练地找到穿越小区的捷径,因为小区内的每一处空间都会触动心底那些清晰而温暖的记忆,那份熟悉的安定感并不曾消减,似乎它静静的守在那里从未发生改变。

前庭后院 守望相助
建筑空间的折转形成宜人的院落尺度,那时的百万庄绿化很好,除了政府大规模种植的杨树、柳树、梧桐树、槭树以外,首层和二层的住户还会在楼前楼后搭建自己的小院,种植绚丽多彩的桃花、桂花、月季、蔷薇,花团锦簇的金银花、紫茉莉、牵牛花。女孩子们最喜欢可以涂指甲的胭脂花,而男孩子们惦在心中的则是各家小院里石榴柿子葡萄枣葫芦……现在回想起来,这满眼望去春花秋实的院落是那时孩子们学习大自然最生动的教科书。
与四合院独立封闭的私宅庭院不同,百万庄小区的组团模式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群居式的新院落模式。围合的院落承载了家庭生活以及社区的社交生活,人们不仅感受到安全感与归宿感,更在庭院生活中体会邻里亲情。住在那里的同事回忆,小学时候的养蚕课,会不时向住在一楼的爷爷要几片桑叶,爷爷总是笑眯眯不厌其烦的用钩子帮他悉心挑选;二楼奶奶的石榴树种的尤其好,早上开窗的时候还在想着树梢的那颗石榴似乎又大了一些,下学回家就会发现它摆在家中的桌上,原是白天奶奶给各家送来的;住在三楼的同事家虽然没有花园,但是每逢烟台老家寄来家乡特产,姥姥也会让他挨家挨户送去……那时候一个楼门六户人家的这种守望相助的温馨氛围,在如今高密度住区、邻里关系淡漠的年代是很难体会的。
建筑不仅仅是人类搭建的物质场景,为身体提供庇护,也是维持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载体,是人类在动态混沌的世界里寻求慰藉的精神产物,建筑间温馨舒适的院落空间除了能让人们在特定的尺度下产生一种亲近的关系,满足人们正常交往的心理需求,更是人与自然的连接体,滋养培育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性情与性格,以致成为最普遍而传统的生活方式。我想那些曾经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所怀念的,不仅仅是红墙绿树,更是那些生意盎然的院落所留下的欢声笑语,那些包含暖暖情感记忆的场景。

建筑老化 矛盾四起
建筑不是孤立的,要放在历史文化、社会需求、经济技术的背景下接受考量。60年光阴过去了,虽然不想承认但却不能回避的事实——百万庄小区确实“老了”。除了市政设施老化,电线老旧、木质檐口掉皮、屋顶漏水、楼道墙体发霉等房屋硬件问题,小区内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也是大不如先。随着人口密度的增长以及私家车的普及,原本各家各户生机盎然的篱笆小院,不是被一座座私搭乱建的简易平房所取代,就是被冰冷的铁栏杆圈成私家停车库。那些楼前院后曾经绿树荫荫欢声笑语的儿童欢乐场,也更多的被硬质铺地所取代,变成了杂乱无章的停车场。很多居民为了保护院内的宁静,限制外来车辆进入,不得不将院落间的通道以砖墙砌死不再联通,宜人的公共空间被逐渐蚕食殆尽。
小区的老化让年轻一辈不再原意居住在这里,越来越多的原始居民离开了百万庄,非租既售。现今百万庄的居民来源混杂,原有居民中留守在这里的多是老人,交通便利、小区安静、商业成熟、医院便捷等优势让他们难以割舍。外来居民增多导致人口构成的改变,邻里之间不再熟识,社会关系的断裂致使社区归属感逐渐消亡。原有居民共享的公共空间绿化无人照料甚至被破坏,组团间的道路变成人车混行而不再安全,昔日停留交往的院落更多的变成通行或私人空间。
这些变化从感性上看是痛心的,但是理性上亦知是必然。正如同具有传统文化的四合院和胡同一样,当随着年代的久远居住人口增加、住房私有化、私家汽车的普及等社会生活模式发生转变的时候,建筑就逐渐成为矛盾综合体,产权归属杂乱,私搭乱建肆行,四合院变成大杂院从而失去了它原有味道,必将迫使其发生改变与之对应的社会环境所协调。城市本质上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建筑群体承载了人类与社会的功能寄托,与人类的文明进步密切相关。

何去何从
百万庄小区的老化早已引起政府和相关人员的关注,居民也热切期盼改善居住环境,但是作为城市居住的历史典型案例何去何从,声音便自成两派。“保护派系”认为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一定时期的历史产物,堪称“邻里单位”的代表,是20世纪人类城市规划的重大实践,具有广义的社会价值,应予以修缮;而“拆除派系”认为房屋老旧,住房利用率低,社区环境混乱,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已无保存价值。
作为一名建筑师,本人更意属为“保护派系”,并存有乌托邦的梦想。希望这里可以像798、杨竹梅斜街等模式进行翻建或改造,而不是在市场利益的驱使下大而化之改成高密度住区。人们生活在哪里,以何种方式生活,都不是乌托邦思想关注的重点。乌托邦最本质、最核心的思想在于人们生活的质量和精神家园的建立是否获得满足。纵然高密度住区可以使更多的人住在干净整洁的楼房里,但是城市构建的是记忆的场景,建筑承载的是记忆的味道,作为载体的建筑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被忽视或简单废弃。剥落的屋檐,斑驳的砖石,跳动的光影依稀留存着当年居民生活的痕迹,老旧建筑留存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作为展示的画片,而是在阅读历史的同时获取新解,探究老建筑的历史价值和可延续的现代性。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上海太平桥地区的改造开发,也就是著名的“新天地”案例。整个太平桥地区遍布20世纪初期的法租界住宅,高密度的住宅区内,是两三层的砖混建筑,梧桐成荫的街道和狭窄而纵横穿梭的弄堂。在改造之前,人们对于这些缺少污水处理系统与独立卫生间的住宅并无兴趣,普遍认为历史保护建筑的修复在财政上行不通。物业重新开发的价值只能通过增加建筑面积的新建筑来实现。但新天地的改造最终保留了两个街区的里弄堂建筑,形成集购物、餐饮、娱乐等功能的小型广场与步行街,以保留与历史建筑兼容的文脉特征。这一开发采用中心景观公园与人工湖,与历史建筑形成“中央谷地”,周边环绕以办公酒店居住为主的高层建筑,它的成功引发了国人对近代历史建筑保护开发的兴趣。
百万庄小区并未处于城市中心区,建筑构成类型也不与太平桥有很大差异,但在改造策略上却可借鉴一二:注重保留历史建筑及其开放空间,维护独特的社区识别性,有助于提高周围高密度改造开发项目的价值与品质。从百万庄小区的现状来看,除初始规划的标准三层住宅建筑外,各种历史阶段遗留的公共服务建筑或增建房屋为数不少,单位、个人产权均有涉及,若全部重现当年风貌亦不现实,不能满足现有居民、单位的使用。而整体修缮维护也是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有建筑老化社区杂乱的现象,仅满足居民停车需求这一项已成为社区环境改善的瓶颈。
个人认为,百万庄的改造可以采用局部保留局部新建的方法赋予新的生命力。位于小区南侧的大部分组团风貌破坏严重,可拆除新建高密度住宅,保证居民住房改善和回迁。北侧临近历史风貌相对完整的子区、申区、未区,或修缮或原址重建,复原外立面红砖坡顶的建筑风貌以及庭院尺度,保留这一街区的历史风貌,形成区域标示性。新建筑建成后可吸引建筑工作室、软件设计公司、广告公司等小型文化产业公司入驻,也可赋予住区服务、文化传播、社区博物馆等功能,既可以实现投资回报,又自然形成住区与街区的缓冲空间,既消解了城市道路对住区的噪音干扰,也延续了车公庄大街一侧的街区尺度。地下部分可将各地块联通,修建地下车库以解决地块内及周边建筑的停车需求。

结语
城市也是一个有机成长的过程。每个历史时期都会有代表性的建筑、街区。正是这些老建筑,记录了特定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当时的审美情趣乃至社会状况。我们缅怀建筑,缅怀构成它的一砖一瓦、点缀它的一花一木、它所围合成的一天一地,更缅怀它所承载的生活形态,它所反映的地域特征,它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封存在红砖的墙体里,不仅是一种若隐若现的情感和记忆,更是心中宝贵的的精神财富。希望这个静得仿佛是遗落在这座繁华都市里的世外桃源可以让后人也倍感温暖。

(作者朱迪,一合建筑设计研究中心建筑师)

百万庄小区现状

掩映在茵茵绿树间的静谧


保存较好的申区联排住宅

楼前院后孩子们曾经嬉戏的城所变成混杂无序的停车场

抗震加固与电路扩容使建筑外观杂乱不堪

私搭乱建居民构成混乱蚕食公共领域的宁静


广告服务 | 招聘服务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V2.0版始于:April 18,2000 川ICP证B2-20080009
蜀ICP备09027272
Copyright © 1998-2024 A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