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登陆论坛 全新的ABlog
首 页 | 论 坛 | 每月话题 | 焦点推荐 | 行业动态 | 论坛导读 | 建筑书评 | 品 房企业会员 | 招标公告 | 对话建筑界 | 人才招聘
APP 帮助链 此刻在 Master 建筑瀑布 建筑师 ATD a+u EL domus | 北京 上海 广州 成都 武汉 重庆 南京 沈阳 西安 天津 杭州 深圳 大连
当前位置:area域

□ 刊发于
《area域》
   2010年第08期

 
东方之冠——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东方之冠——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摘要:面对历史与时代的追问,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给出了鲜明而综合的答案,体现出结合中国元素与时代精神的多视角的设计意匠;其设计与实施过程从一开始就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已经不仅是建筑工程,而成为公众事件,推动设计走向的也不仅是业主和建筑师的意愿,而是社会各界的共同意志的参与。
关键词:中国元素 时代精神 公众事件 共同意愿



建筑与时代
总有一些建筑需要直面历史的追问,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正是这样一个建筑。
中国馆的设计、建造的当下正是古老的中华文明接受全球化浪潮洗礼的时代;正是新中国历经近代战乱后国力上升,民族精神复兴的时代;正是商品经济推动着社会迅猛变化与发展的时代;正是科技的进步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双刃剑,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思潮高涨的时代。
设计的过程伴随着对这样两个问题的反复追问:一个是设计如何包容中国元素,体现中国特色;另一个是呼应当今世界的发展观与时代性,这个建筑应该以一个怎样的姿态出现在世界各国来宾的面前。
面对时代的追问,中国馆的设计给出的是一个鲜明而综合的答案:追求中华文明的伟大庄严的整体表达,同时也营造了大片具有开放性、参与性的城市公共空间;作为世博会园区最高的建筑矗立在黄浦江畔,同时又承担起世博会信息公布屏幕和世博园区全景俯瞰装置的功能;通过中国红的色彩展现出自远古燃烧至今的中国热情,又在建造上以层层出挑、挑战重力的造型显示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与美学;以上下分区、垂直城市的组织模式应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同时对建筑领域的高层展厅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凝聚中国元素与时代特色的设计构思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一场汇聚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的全球性盛会,也是一次中国人展示自身气度、智慧和力量的百年盛事。
中国馆设计场地位于上海世博规划围栏区B片区世博轴东侧。场地东侧、南侧北侧分别为规划道路红线24米宽的云台路、南环路、北环路;西侧规划道路红线40米宽的上南路。整体用地为一不规则的四边形,建筑总用地面积7.14公顷,用地范围内场地平整,轨道交通M8号线在基地西北角地下穿过并通过地铁周家渡站与场地内建筑连接,规划磁悬浮轨道在南面经过。
中国馆区由国家馆和地区馆两个部分组成。国家馆和地区馆总建筑面积160126平方米(含9008平方米的建筑出挑室外投影面积),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06874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53252平方米。 中国馆的国家馆与地区馆将作为世博园区核心建筑物之一,永久保留。
世博会期间,国家馆的展示设计将充分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展示核心内容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地区馆将给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提供展览场所,展示中国多民族的不同风采,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城市的成就。 世博会后, 国家馆将作为我国中华历史文化艺术的展示基地。地区馆将转型为标准展览场馆,与周边主题馆、星级酒店、世博中心、世博轴和演艺中心共同打造以会议、展览、活动和住宿为主的现代化服务业聚集区。

在城市结构上,中国馆将作为上海世博会的地标式建筑,依靠其巨大的体量、居中的位置,提供一个鸟瞰黄浦江畔、世博园区的观景装置,体现结合中国元素与时代特精神的多视角的设计意匠:
?架空升起
为凸显世博会的城市主题与建筑的公共性特征,设计在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同时,直面城市用地紧张这一突出问题给出了姿态鲜明的回应。国家馆架空升起、层叠出挑、创造出由前广场开始、到9.00米架空平台及13.00米标高“新九洲清晏”屋顶花园的连续城市广场空间。给参观者与市民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多元的公民活动场所。架空升起的布局使国家馆主体形象壮观大气,整体有力,并与中国传统礼器“鼎”建立起某种联系。四组巨柱(18.6米×18.6米)托起上部展厅,形成21米净高的巨构空间,形成一个提升人类精神的体验场所。
?垂直街道
设计关注观众的竖向活动,针对上下分区、高层展厅的布局,以四个竖向交通核充分连接地区馆、国家馆与架空层。国家馆分内外两个空间:内部为三层展厅,展厅外部更是设置了外圈观景坡道(8%坡度)、定点快速扶梯两套竖向参观交通系统,满足功能需要与观众的可选择性。外圈环绕的观景坡道结合倾斜的玻璃外墙,让观众在参观完展览之后,于购物、休闲的时候可全景俯瞰世博园区,使中国馆同时具备了观景装置的功能。中国馆不仅仅是一个展览建筑,更成为一系列复合的垂直街道。
?红色肌理
中国馆设计中一直面临的一大课题是“中国红”的外墙挂板的确定。
面对这个课题,上海世博局组织了有各类专家(建筑、材料、色彩、幕墙、灯光等)组成的技术顾问组对联合设计团队的方案进行了评审及样板的比选。首先是肌理板的确定,设计组在“整体、陌生、历史、当下、构造、造价”的设计指引下先后做了多种红色外墙肌理、材质方案的比较:㈠.传统的图案,动态纹理的双层彩釉玻璃;㈡.利用孔洞密度变化的穿孔板;㈢.传统工艺,随机组合的红釉瓷片;㈣.手工编织质感的金属网纹材料;㈤.极具未来感及朦胧感的聚碳酸脂板;㈥.带有折扇纹/传统屋面纹的铝板等。通过多轮比选及三次样板试验,㈥号方案因满足了整体、庄重、历史的特质而获确认,为保证板材(1.35M×2.7M)的平整度,最终选用0.8原肌理铝板+20原蜂窝铝板的复合做法。
中国红一直是一个模糊的红色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呈现出多样的审美表达:朱砂、辰砂、朱红、朱嘌等等;故宫的太和殿所展示的“红”也达五种之多。在做了整体色彩分析之后,设计团队接受了中国美院教授的建议方案,“中国红”以有微差的多种红色组成整体效果,以“和而不同”的整体表达延伸“中国红”的内涵。中国馆的“中国红”最终确认为四种红色的组合,并由上到下通过渐变的手法由深到浅,以增加整体“中国红”的层次感、空间感。
?层叠出挑
国家馆的构成方式吸取了中国传统城市的营建法则、构成肌理以及中国传统建筑的屋架体系、斗拱造型的特点,以纵横穿插的现代立体构成手法生成一个逻辑清晰、结构严密、层层悬挑,以2.7米为模数的三维立体空间造型体系。这个体系外观造型上整体、大气、有震撼力;内部空间构件穿插、空间流动、视线连通,满足现代展览空间的要求;结构上也体现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学美感。
国家馆采用钢筋混凝土筒体+组合楼盖结构体系。利用楼、电梯间设置四个18.6米×18.6米的落地筒体作为抗侧力结构。筒体除承担风荷载及地震作用外,还承担全部竖向荷载。依建筑外立面的倒梯形造型,设置了20根支承于混凝土筒体的矩形钢管混凝土斜柱,为楼盖大跨度钢梁提供竖向支承,满足了室内没有柱子的大空间建筑使用功能要求。展厅采用密肋钢梁-混凝土板组合楼盖。为控制楼层净高,方便暖通等管线的铺设,采用焊接工字型蜂窝钢梁,梁间距3.6米,楼板厚度一般为130毫米。配合建筑立面设置2.3米x2.3 米的空间钢桁架承担外围幕墙、部分楼面荷载以及风荷载,满足了“斗拱状层层出挑”的建筑立面效果。屋盖主梁采用钢桁架,桁架上弦贯通整个屋盖,使拉力的平衡更为直接。
地区馆大跨度展厅地面以上仅一层,但层高达13m,柱网达36×27m,且屋面荷载较大(覆土厚1m),柱最大轴力标准值达37000kN。采用承载力高、抗震性能好的圆钢管混凝土柱+钢桁架组合屋盖结构。为改善结构的侧向刚度,于展厅周边合适的位置设置了斜支撑。
?九洲清晏
地区馆屋顶平台面积约27,000平方米,在世博会中主要用于人流集散,在会后主要用于公共休闲活动。此平台上的屋顶花园式主体国家馆的重要衬托,也是上海市最重要,最大规模的屋顶景观场所。地区馆屋顶花园立意于圆明园九洲景区(常以其中心“九洲清晏”概称)之形制。“九洲清晏”寓“河清海晏、天下升平、江山永固”,其形制乃以碧水环绕的九个岛屿象征疆土之广袤,以分布于其上的不同景观代表山河之瑰丽,此形制恰好与地区馆屋顶花园身份相符。
地区馆屋顶花园命名为“新九洲清晏”,其主要设计策略有:㈠.承园治之道,继承以“九洲清晏”为代表的我国“园中园”式的集萃园林传统。㈡.格博今之物,依地势与气候把典型景观分类,抽象成“田”、“泽”、“渔”、“脊”、“林”、“甸”、“壑”、“漠”八区,环绕在中国馆的主体国家馆周围,组成一幅中国当代环境景观矩阵。㈢.载沪申之观,地区馆屋顶花园本身既是景观,又是观景台,可从此看到国家馆主体,世博园区和上海浦江的景观。
?生态节能
生态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渗透到整个中国馆的设计。国家馆的形体本身就是一个自遮阳体形,经过计算,5月—10月除早晚外,其余时段阳光均无法直射室内,而在较冷季节则相反,阳光能较好地投射室内,更好地满足节能要求;自然通风的架空中庭空间系统使公共活动空间获得良好的热舒适环境;屋面安装太阳能电池方阵,供给地方馆屋面水循环系统、水喷雾系统设备以及部分展厅照明用电;地方馆屋面的流动水膜、绿化屋面及喷雾系统可以大大降低室内及架空层空间的温度;雨水收集系统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冰蓄冷技术实现用电的移峰填谷。

公众关注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
从2007年4月开始的全球华人设计竞赛开始,中国馆的设计与实施过程就受到华人社会的关注。这已经不仅是建筑设计,而成为一个公众事件;推动设计走向的也不仅是业主和建筑师的意愿,而是社会各界的共同意志的参与了。
经过两轮全球华人设计竞赛以后,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及安地建筑设计顾问公司与上海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三家单位组成联合设计团队进行中国馆的设计工作。国家馆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中国器”方案为主,地区馆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及安地建筑设计顾问公司与上海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体的“叠篆”方案为主。联合设计团队推进中国馆定稿方案的设计过程,就是一个广泛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的过程,经过十数轮的修改与汇报,设计最终落实为更加符合中国传统观念的中轴统领、坐南朝北、主次分明的整体格局,形成以“东方之冠、世界舞台、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传承开创、鼎盛中华”为理念的定案方案,并于2007年12月18日举行了开工典礼。
由于世博会开幕倒计时的时间压力,客观上中国馆项目是在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的状态下推进的。设计面临着来自各方面不断涌现的需求或限制,随之不断的修改和调整,例如在与布展方面进行了多轮协商交流后,为了满足布展方面对平层大空间的需求,设计修改了原方案在国家馆中部设置“天地沟通”的立体中庭空间和周边布置错层叠落的系列展厅的布局,变成中间是三层大平层展示空间和周边是观景坡道的布局,把国家馆这座全区最高的建筑转化为世博园区的鸟瞰观景装置。
“中国红”外墙挂板的选定更是集中体现了社会各界的共同意愿:世博局牵头组成了由建筑、材料、色彩、幕墙、灯光等各行业专家构成的技术顾问团提供技术咨询,经过了全国各大幕墙公司和材料厂商的多轮比选与三次现场样板试验,进行了数十次的讨论与汇报,前后历时约8个月才最终确定外墙材料和做法。
在中国馆设计建造的全过程中,建设单位和设计团队固然兢兢业业,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对待设计工作,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声援、关注,包括众多的批评与建议,也汇集成推动中国馆项目不断前进的巨大动力。中国馆的设计与实施是世人关注的大事。他已超越建筑的专业范畴,在当代中国举办世博会这一盛大的舞台上,作为时代的各种力量汇聚、凝结的成果而诞生。

项目概况

联合设计团队设计阶段:
建设单位: 上海世博事务协调局
工程名称: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设计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清华安地建筑设计顾问公司以及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总负责及总建筑师: 何镜堂 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副总建筑师: 张 利(北京清华安地建筑设计顾问公司)
倪 阳(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袁建平(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用地面积: 约7.14公顷
总建筑面积: 约16万平方米
设计时间: 2007年9月至今

作者单位:何镜堂 院士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张 利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及清华安地建筑设计顾问公司
倪 阳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本文部分汇总整理工作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张振辉博士完成










广告服务 | 招聘服务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V2.0版始于:April 18,2000 川ICP证B2-20080009
蜀ICP备09027272
Copyright © 1998-2024 A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