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登陆论坛 全新的ABlog
首 页 | 论 坛 | 每月话题 | 焦点推荐 | 行业动态 | 论坛导读 | 建筑书评 | 品 房企业会员 | 招标公告 | 对话建筑界 | 人才招聘
APP 帮助链 此刻在 Master 建筑瀑布 建筑师 ATD a+u EL domus | 北京 上海 广州 成都 武汉 重庆 南京 沈阳 西安 天津 杭州 深圳 大连
当前位置:

□ 刊发于《华中建筑》
   2008年第08期

□ 阅读次数:6986
□ 现有评论:0

□ 查看/发表评论
 
珠三角广客民系祠堂建筑特色比较分析
赖瑛等
Comparison of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Ancestral Halls of Guangfu and Hakka Clans in Pearl River Delta Area
摘要:广府和客家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两大主要民系。两大民系因历史成因、文化等方面差异而导致祠堂建筑在祠宅规划、建筑形制、装饰装修等宏、中、微观三层面的差异。本文从此三层面比较分析二者祠堂建筑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 广府民系、客家民系、祠堂、建筑文化
Abstract Guangfu clan and hakka clan are the two main parts in Pearl River Delta area. Owing to the distinctions of origin and culture between the two clans, their ancestral halls are different in the following three sections: planning, architecture form, and decor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and connections of architectural culture between the two from above three aspects.
Key Words Guangfu clan, Hakka clan, Ancestral hall, Architectural culture

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口众多,但以广府人和客家人为主。广府人是中原汉民早期陆续迁至珠玑巷一带,再于宋末元初由珠玑巷大量迁到珠江三角洲地区而形成的民系,语操白话,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大大小小的村落中,尤其是地势平坦、水网密布的宜人居地,为珠三角人口最多的民系。客家人是在康熙八年(1669年)复界后至鸦片战争前由梅县、兴宁、英德、紫金等客家聚居地再度大量迁徙至珠江三角洲地区,语操客家话,为珠三角人口第二多的民系。因客家人所到之时,宜农平原地已不多见,故大多只能在丘陵地带聚居,如深圳东部、惠州、香港新界、博罗、龙门、从化北部、增城、广州市东北部、花都、江门、鹤山等地。这两大民系均为中原汉人南下形成的民系,但具体历史成因不同、所处自然环境亦有区别,秉承的文化传统仍有差异,在建筑上各有千秋,魅力独具。尤其是民间最高等级建筑——祠堂建筑,无论是在宏观环境的选择——祠宅规划、还是在中观环境的建构——建筑形制,抑或是在微观环境的创设——装饰装修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区别和联系。
1 祠宅规划
祠堂与民宅的规划是传统宗法社会村落规划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它体现宗法社会中家族的核心地位及家族中大家庭与小家庭之间的关系。广府民系、客家民系两大民系同属汉民族,共受儒家文化熏陶,同为宗法社会,村落布局均以祠堂为核心,但在祠堂与民宅的布局上两者区别较大,反映出两大民系家族观念的较大区别。
1.1 广府民系建筑的祠宅关系是以祠堂为中心,但祠堂独立于民宅之外。
广府民系村落以梳式布局为主,祠堂位于显眼的核心位置。广府民系占据了珠江三角洲平原大部分水网密集、地势平坦的优势地段,其村落的梳式布局是“本省平原地区农村中最典型的村落布局形式”[1]。所谓梳式布局是指如下一种村落体系:村落一般建塘,民宅及公共建筑以横平竖直的巷道相隔,从而形成整齐划一,如梳子般排列于前低后高的缓坡上,后为山坡或风水林,前为长方形晒坪、规则或不规则长圆形水的规整布局。祠堂在村落中位于核心且显眼的位置,通常是村落中的宗祠、公祠等位于建筑的第一排,整个村落呈水塘——晒坪——多间祠堂——民宅的布局,这是珠江三角洲最常见的村落布局形式之一,也是最常见的祠堂与民宅布局。山水大旗头村(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即为此类祠宅规划的典范(图1)。村中几座祠堂——振威将军家庙、裕礼郑公祠、郑氏宗祠、奉政大夫家庙等在池塘前的晒坪边一字排列,气势极为恢弘。这也是珠三角广府民系最为常见的祠宅形式。如果村中只有一座祠堂,那么,这座祠堂通常位于位于村落左前方,为左祖右社之意向表达,因村落大多座北朝南,故祠堂一般位于东南向。如从化城郊麻一村,一入村门所见即是村中唯一一座祠堂——仁卿李公祠。
广府民系梳式布局形式多样,但祠堂统领民宅、又独立于民宅之外的规划思想不变,而且祠堂装修之精美、位置之显眼,都使之成为村落的一个重要门面,起着统领作用,令人一见村落即见祠堂。将祠堂置于村落的核心地位,说明家族对于传统的祖先崇拜、宗法制度的认可与沿袭,而排列祠堂之后整齐有序的的三间两廊民宅又地说明广府人在重视大家族的团结的同时又看重小家庭的私密、自由与温馨。
1.2 客家民系祠宅关系是祠宅合一,以祠为中心
珠江三角洲地区客家民系祠堂也处于村落的核心地位,但不同的是,客家民系往往一个村落、一个大家族居于同一屋檐下、出入于同一大门,祠堂除大宗祠及宗祠外,支祠或家祠基本在家族聚族而居的围屋内。客家民系的祠宅规划显然区别于广府民系,乃至汉民族其他民系,成为客家民系的一个重要而显著的居住特征。
客家民系建筑形式多种多样,但是,以厅(厅亦称为堂,下同)和天井构成中轴线的规划永恒不变,尤其是上厅为祖厅的规划。上厅是祭祀祖先神灵的地方,是整座建筑的灵魂所在。金碧辉煌的神龛上供奉本族历代列祖列宗,神龛前是祭台香案,显出庄严的神圣气氛(图2)。祖厅在建筑形式和建筑规格上均显示出它高与两侧横屋的礼制之别:祖厅地位居高、居中,形象崇高、肃穆;其他公共场所如池塘、禾坪、天井等与祖厅严谨规整地布置在建筑的中轴线上,代表至尊与永恒,是家族团结的核心;而众多家庭用房,如卧房、厨房、储物间等秩序井然地对称布置在中轴线两侧或四周,显示出客家人对祖宗及家族的臣服与敬畏。与广府民系的祠宅规划相比较,客家聚族而居的围屋内,小家庭的私密性弱之又弱,大家庭的公共利益重之又重,折射出小家庭无条件地服从于大家庭的传统宗法礼制思想。
客家民系“祠堂为中心、同居一大门内聚居”的祠宅规划有其深刻的文化渊源、经济渊源和军事渊源。首先,儒家传统文化的沿袭。传统儒家文化教导,在居住上遵循“父母在堂,则兄弟等亦不分;祖父在堂,则祖孙三代都不分的,分则视为背理”[2]的原则。客家民系历来标榜自己是来自中原、接受儒家正统思想熏陶的汉人,在居住上沿袭聚族而居为情理之事。其次,现实的经济制约。珠江三角洲地区虽多为平原,但较广府民系而言,客家民系到达此地时间晚,聚居地多为山多地少、土地贫瘠的偏远山区。在农耕文明时代,大型聚居模式能够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增加可耕地的面积。再次,不容忽视的军事渊源。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也是一部残酷的土客之争、宗族之争的斗争史。刘平先生《被遗忘的战争》对清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大械斗进行了深刻而详尽的分析[3]。同一居一大门的聚族而居模式是御敌于家门之外的极为有效的方式。
2 建筑形制
由于两大民系形成的历史背景不同,所处的自然环境亦不相同(虽同在珠三角地区,但其一多处平原,另一多处丘陵),所以,两大民系的祠堂建筑在平面、剖面、立面造型等形制上存在着诸多的差异,展现出各自独特的魅力。
2.1 平面形制区别
珠江三角洲地区广府民系的祠堂是在“三间两廊一天井”民宅形式的基础演变而成的。“三间两廊一天井”的布局通常是一列三间房屋(中间为厅堂、两侧为居室)、屋前有天井,天井两旁为廊(其一作门房、另一作厨房),廊有门与村中巷道相接,廊与廊间以等高墙封闭而成合院形式。广府民系祠堂一般为二个或三个或若干个三间两廊再加上头门组合而成。图3为深圳沙井陈氏大宗祠,这种平面布局是珠江三角洲最为广泛使用的平面布局,为三开间三进深带前后两侧廊、门堂次间前为塾台后为塾间的平面布局,由平面图可知这种布局实则为两个三间两廊加上头门而成。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客家建筑形式多样,但基本是在三堂两横的基础发展演变的。所谓“三堂两横”,三堂是位于中轴线上的下堂、中堂和祖堂,两横是分别位于两侧的纵长方形建筑,三堂两横可扩展或缩减为三堂四横、三堂六横、两堂两横等,形式灵活多变。如“中间为堂横屋,四周由两层楼房加四角碉楼包围起来”的“城堡式围楼”[4],这种类型的围屋在深圳龙岗、坪山、坑梓,香港新界、惠州市区、惠阳、惠东、博罗,龙门等地留存大量实物。深圳龙岗鹤湖新居即为一典型个案(图4),该围由内外两围组成,平面呈“回”字形,其核心部分是内围的三个堂屋及其侧的两横屋。又如在堂横屋的基础上前加池塘后加围龙就演变成围龙屋,例如增城派潭镇石达开祖屋,是一座非常典型的两堂两横一围龙的围龙屋。再如在堂横屋的基础上在四角加上设置射击孔的角楼而成四角楼,这类围屋在从化吕田镇等地较为多见,例如新联村德庆第为两堂两横四角楼一望楼形式的四角楼。不管形式如何演变,中轴线上纵深方向由堂屋与天井所组成的的公共空间不变,尤其是位于堂屋最后一列正中祖堂至尊地位与肃穆气氛永恒不变。
2.2 立面形制区别——以屋面为例
两大民系在祠堂建筑的立面造型亦存在诸多差异,限于篇幅以屋面为例说明两者在立面形制上的区别。
屋顶形式决定屋面整体造型。在同等礼制约束的前提下,屋顶形式更多地取决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广府民系较多采用硬山式屋顶,而客家民系则多采用悬山式。因广府民系大多近海,为减少海风对屋顶的破坏而使用硬山式,即便部分区域如从化,增城等地,民宅使用悬山形式,但祠堂建筑仍旧使用硬山式。而客家民系大多居住相对内陆一些,受海风影响小,为减少雨水对墙体的侵蚀以及方便下雨天行人的走动所以保留悬山形式(图5)。除悬山屋顶外,客家人亦喜在四个角楼采用歇山形式(图6),并在博风处经常悬挂一个木制悬鱼。这种歇山屋顶与北方大式建筑的歇山有着很大区别,限于篇幅不予展开。
祠堂建筑除屋顶形式有所区别外,两大民系在建筑的屋脊形式上也有所差别。广府民系的屋脊形式多种多样,如船脊、博古脊、陶脊等多种形式,并在脊上作灰塑、彩绘等装饰。船脊(图7)是珠江三角洲极为普遍、较为古老的屋脊形式之一,特别是清初及清初以前使用广泛,这与当地居民早期“舟楫为生”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到了清中期,博古脊(图8)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极为盛行的屋脊装饰,展现出乾嘉盛世的瑰丽与壮丽。典型的博古正脊由两侧对称的博古头、博古头上鳌鱼、小品、花窗、主画、及正中间的宝珠组成。到了清晚期,开始盛行陶塑瓦脊,直至民国。陶塑瓦脊(图9)是指用泥塑好的造型经窑烧制好安装到屋脊上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装饰。客家民系的屋脊形式则非常朴实,普遍使用平脊,偶尔也用船脊。但文饰极为简单,基本没有灰塑、彩绘的张扬使用。
2.3 内部梁架结构区别
广府民系的祠堂梁架可谓形式丰富、精美绝伦。祠堂建筑基本采取一种结合北方抬梁式构架和南方穿斗式构架的混合梁架,孙大章教授称之为“插梁式构架”[5],其结构特色“是承重梁端插入柱身” [5],即组成屋面的每一根檩条下皆有一柱,或瓜柱、或驮峰(墩)斗拱、或金柱、或檐柱、或中柱等等,柱底与檩的垂直方向以梁连接。插梁式斗拱又可大致分为驮峰(墩)斗拱式、瓜(筒)柱式、博古式等形式。门堂因其为瞩目之焦点,尤其是前檐步架,常常采用驮峰(墩)斗拱式,梁与驮峰(墩)成为展示木雕工艺之处,常雕以人物故事,吉祥动物等。驮峰(墩)斗拱式也常用于中堂及祖堂的轩廊梁架或前檐步架。天井两侧的梁架以瓜(筒)柱式为多见,在晚清民国时期亦盛行博古式。其他位置的梁架则较多使用瓜(筒)柱式。以东莞麻涌新基莫氏祠堂为例(图10)。门堂前后檐步架均为驮峰斗拱式,中堂前檐步架为驮峰斗拱式,心间梁架及后檐步架均为瓜柱式,祖堂前中后均为瓜柱式,天井两侧廊梁架则采用博古式。

全文请见原书
现有评论:0 [查看/发表]


广告服务 | 招聘服务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V2.0版始于:April 18,2000 川ICP证B2-20080009
蜀ICP备09027272
Copyright © 1998-2024 A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