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登陆论坛 全新的ABlog
首 页 | 论 坛 | 每月话题 | 焦点推荐 | 行业动态 | 论坛导读 | 建筑书评 | 品 房企业会员 | 招标公告 | 对话建筑界 | 人才招聘
APP 帮助链 此刻在 Master 建筑瀑布 建筑师 ATD a+u EL domus | 北京 上海 广州 成都 武汉 重庆 南京 沈阳 西安 天津 杭州 深圳 大连

□ 刊发于《设计新潮》
   2010年第01期

□ 阅读次数:11073
□ 现有评论:0

□ 查看/发表评论
 
以“动员”的名义
王家浩 沈明 王衍
  举办一个体制化的“城市/建筑双年展”,作为对行业的促进和建设的机制,作为向世界展示和表演的窗口,是相当有意义、有分量的行为。然而,当“城市开门”和“城市的过期与再生”的火种传至2009年,“深双”却迎来了“城市动员”:促进民众参与公共事务、测试政府动员能力、激活城市公共空间、无明确主题、无行业分野的作者群。这一系列“理念”或者“理想”浮出水面,直令人产生“娱乐秀”或者“嘉年华”的联想。

那些建筑双年展

  在对此次被笼统地标注为“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的一系列“动员”活动进行评述之前,暂且先让我们将视线推移到三十年前的1980年,——这是对本文的论述而言一个尤为重要的时间节点:建筑,即日后人们熟知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从经历了80多年的威尼斯艺术展体系中分离出来,第一次正式亮相;差不多同时,深圳特区宣告正式成立,日后它将成为中国的开放政策所带来的迅猛的城市建设效应的历史样本。

  20年后的世纪交替之际,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主题 “少一点美学,多一点伦理”,由于涉及到建筑师应当如何应对全球化条件下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的紧要话题,引发了艺术与文化领域对建筑展出的更为广泛的兴趣、热情和关注。此后,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得以稳定下来,与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形成了两年轮换的展出制度,同时也承袭了威尼斯双年展中的国家馆和主题展的固定框架。又过了5年,也就是深圳建城25周年的2005年,以作品“竹化城市”参加过2000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建筑师张永和,成为了第一届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的策展人。

  此前一年,2004年,在甫一开局就闹出退展声明等风波的北京“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已经逐渐沦为展会经济的模式,我们在此就不做过多的讨论。再往前追溯到2001年的“梁思成双年展”,由于纯粹依靠民间私人的赞助,最终,首届也成了最后一届。

  在相对而言缺乏专业议题和公共话语的中国建筑界,建筑展出是一种有可能体现正在进行时的场所——以连接处于完成状态的实践作品及理论研究的梳理。而深圳的主办方将原本一个展现特区成就的项目演变为一个形式上吸纳了双年展体制的建筑展出,比如每届更换独立策展人的做法,以及在第二届之后对城市空间的利用等等,算得上是一个积极的、开明的、“特区”化的,有决断力的选择。

  如果现在再将当时(2001年梁思成双年展)就宣告了中国建筑已经可以与当代艺术产生某种结合的“前言”,放回中国当代文化在社会整体境遇中所经历的“正文”,并与当代艺术展在中国被接受的曲折过程,以及建筑专业向深度发展的缓慢态势相比,那么在我看来,展出主办方的差别——从半官方的机构、私人名义的资助、到官方结合商业——构成了另一种连续性。它意味着建筑/城市的话题经此安全渡过的三级跳,得以更为快速地呈现于公众视野。
现有评论:0 [查看/发表]


广告服务 | 招聘服务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V2.0版始于:April 18,2000 川ICP证B2-20080009
蜀ICP备09027272
Copyright © 1998-2024 A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