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寿
 
发贴: 346
|
2020-10-18 09:41

城市设计的批判和未来理性化城市的擘划 之(一) 刘长寿 末代化城市,生造新词,意思是世界城市走上了末路,尤以中国大城市千城一律,飞速引领末代化。 高楼林立,是必然的,必需的。 因为城市机会多,四方云集,不造高楼不行。高楼就是在一块不大的土地上,一层一层摞起来,创造出原有土地的几倍、十几倍、几十倍的“使用面积”,以敷需要。中国人多,涌入城市的冲动不见衰减;中国地大,全国的人可以“免签证”进入大城市,流动人口亦不可小觑。 但是,淇有岸隰有泮,使用面积宏观上终有够用的一天。做个小算术说明,1平方公里市区,房屋占地30%,30万平方米,平均20层,则房屋建筑面积600万平方米,设常住人口5万,人均占有建筑面积120平方米;设峰值人口10万,则人均60平方米。一般要求,够用了。说明,上述占地30%、平均20层都是很高的指标,这里只为说明市区高楼占地控制在30%以下是可能的,还不够,可以调整楼层。看上去120、60平方米很可观,但房屋除了居住,还有工作场地,学校、医院、商业、……。笔者不业规划,宅男琢磨,就教大家,大方向,读者独立思考。 当然,高楼林立要上品,不搞洋怪飞。
汽车霸占阳光土地,期期不可! 目前道路,从土路,骑马、坐轿、人力车、畜力车、解放初的汽车+自行车、到今日汽车爆炸式占地,都撂在阳光地面上,这是跟随西方温水煮青蛙濒死的结果。很努力地挣扎,高架、环线、地铁、隧道、立交,堵车还是令从前人不能忍受,现在人骂骂咧咧。 出路何在:95年笔者就焦急地向上海市委市府进言,浅挖洞广积车,要做到阳光下没有汽车。大手笔,当时堵车比现在矛盾小,没有下决心,觉得外国人还有高招可引用。2017年,中央对雄安的公开定调,是历史的里程碑:绿化、行人在地上,汽车全部“地下”跑。 苟能做到,是什么景象呢?则市区“地球表面”的30%高楼占地,另10%低矮房屋备用,30%绿化占地,30%人群占地。 笔者从1994年提出一个新观念:绿化市区地球表面。 如果执行,则建筑外表面都是绿化之基,尤其平屋顶上。房屋占地30%+10%,做到绿化面积≧房屋占地面积是可以指望的——事实上,近年国外出现表面全绿化的单体建筑设计,受到国人的大力吹捧。 理论上:A、绿化占地30%+10%+30%为70%;B、人群占地30%;C、绿化覆盖率>70%;D、人沐阳光<30%;E、人群活动面积》30%——因为提倡中小树阵,树干相离,树冠相接。 以上具体数字都是很粗的假设,初级抛砖,供思考;算尽算绝,实际上不可能不撒汤不漏水,但资源雄厚。
一个大问题,汽车放在“地下”,就万事大吉了吗?原来地面以上堵车的机制并没有消除。 创新才有出路,创新才有金刚钻。 下回分解。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 退休工程师 刘长寿 2020.1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