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Ren
Moderator
发贴: 26265
|
2006-03-17 12:41

薛晓燕 2006-03-01 中国建设报 但凡在中国,几乎所有建筑师在最初的学习过程中,都曾清晰地接受过这样的教育:建筑是在满足实用、经济的基础上,尽可能的美观。然而当他们走出校园,拿起笔来为城市绘制实实在在的建筑物时,思路却开始模糊起来。 谈及建筑,我们必然要说到央视新大厦、鸟巢等。这些建筑诚然有着它存在的合理性,但令人担忧的是,正是这类非常吸引眼球的建筑,开始成为诸多中国建筑师眼中的“榜样”,开始演化成中国建筑的主流价值取向。于是,过分热衷于形式,却缺少对生态、技术、材料等方面的探索;只注重研究表面的新奇和豪华,而忽略建筑本身的功能、用途。等等这些,使得中国各大城市开始出现了一座又一座“出色”的“美术作品”。 必须明白的是,主流的建筑价值取向并非如此。建筑首先是产品,而不是美术作品。建筑与美术的最大区别在于,美术是画家根据自己脑海中的意象进行创作,充分展现了画家的个性,而观众有权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看或不看;而建筑最终的目的是给人们提供活动场所,它的基本诉求是使用,而不是建筑师脑海中某个随意的意象。正如体育场是为了比赛、写字楼是为了办公、住宅是为了居住,大多建筑不可能一味地讲究形式美观,而要根据功能和需求进行建造。不论说何种风格或是流派,所有建筑都必须考虑人的活动要求。这是最低限制。 贺承军先生提出的“零度建筑”,针对的正是目前中国建筑师往往忽略建筑的这个最低限制的现象。他用一个较为形象的词语:零度,来表达他对建筑回归本原的向往。而张永和更为直接,他希望对那些开始走偏的建筑师们,回过头来重新关注建筑的“基本问题”。 建筑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的活动,而不是为了某个意象、流派、风格。当建筑师们拿起笔来,必须首先考虑人的活动要求,以此决定建筑的尺寸、形状、构件的选用等。诚然,建筑的美观能够让人们获得美感上的愉悦与满足感,但是,在中国当前这个城市迅速定型的阶段,商业价值正开始替代建筑价值,注重外表、标新立异正成为许多建筑师们的创作动力。这个时候,我们也许要说,“我们更需要的是实用的建筑”。
|